猎云注:车是个具有“物理属性”的消费主体,车主在基于“主体”上的任何消费都将或延续、或优化、甚至或改变“主体”的物理状态,所以车主小到洗车、大到维保的各种消费都具有显著的理性特征与基础:那就是“信任”。信任的建立需要多重的因素构建,标准、服务、技术、透明、价格等等,而通过补粘的集客在“物理主体消费”的信任建立过程中并不具备核心价值。只有被消费者认可并产生合理的利润,才是最终的目标与健康的商业态势。 笔者简介:HomeCar(社区化汽车服务平台)创始人及第,连续创业者,9年的互联网从业经验,产品出身,14年初进入车后行业创业。至今为止HomeCar社区轻质化门店在北京已开设近20家。团队以社区门店为终端,以app和it系统为依托建立数据库、优化与监督标准,向用户输入标准化服务(洗美保)的同时,也向用户提供搓合式的服务信息与交易通路,如社区内的闲置车辆托管与租赁,及OBD盒子的数据积累等高增值性业务。 如果说14年是汽车后市场的创业窗口期(更准确的形容应该是车后市的资本窗口期),那么在这将近2年的时间里,尤其是针对TO C方向,无论是从互联网角度整合式、入口式、导流式的切入,还是传统汽车行业人寻求“互联网式”的规模与快速的发展,都经历了烧脑般的资本恶战,以及接下来的残酷的行业打磨。尤其最近,有不少投资人都对车后创业方向发表了一些观点,并指出了创业道路上的一些坑,而笔者作为一名从互联网角度切入的车后行业的创业者,恰恰也正好在车后创业近2年,与所谓的窗口期相稳合,那么就站在从业者角度浅谈下对行业现状的理解,及车后发展方向的判断。 导流平台:互联网贯性思维下的产物 轻质化、高效率一定是互联网公司的不二法则。依据这一理论,无论是平台级互联网企业功能化的发掘,比如今年年初汽车之家发布养车之家,以母品牌的强劲优势快速集合了4S店、修理厂、上门保养品牌等线下服务实体资源,开始了备书式的导流业务;还是早在去年就风声鹤唳的电商背景的创业团队白手搭建的养车点点,都在很短的时间内,靠着资本的力量,快速完成的集客积累。众所周知,汽车作为拥有较高价值的消费载体,与人们日常的衣、食消费属性不同,车主一旦其消费行为与信任的建立同步完成,换句话说,就是C端与B端一旦形成强关系,那么纯导流性平台的生存价值就不再具备显性的特征,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平台化的庄家们,陆续开始适当的调整方向与运营策略。 巨人觉醒:传统车企的逆袭 如果说互联网人喜欢以看起来轻质化的大平台来作为车后的切入口,那么有着强大的线下服务实体与能力、供应链支撑的传统车企也开始逐步启动了互联网入口,今年9月上汽发布的“车享家”其实应该是于2012年就已落地的“A车站”的更名产品,虽然官方的对外口径曾表示,目前无论线上的开发还是线下的布点都尚在摸索阶段,而作为车企体系外的我们也不得而知其更名后的市场动作与之前的差异化,但我们至少已看到了传统车企的觉醒。另据笔者了解到的消息,一汽也开始与东软携手,打算开发一个一汽体系内的集买车、预约式到店服务、上门养护、供应链整合、汽车金融、分时租赁、车友社区一直到二手车等等车后业务形态的大生态圈。 上门服务:颠覆者的试水与突破 在车后的维修与保养服务中,上门的方式其实不是近2年新兴的产物,只是创业者们以此作为切入口将其功能化并概念放大。熟悉汽配城的朋友肯定知道这样的场景,当车辆过了所谓的质保期后,有一些较懂车的车主会选择到配件城去购买相应的保养件或简单易操作的小修配件,这时有的经销商会免费在自家的店门口就帮用户更换安装了,而且还有在配件城里懂汽修技术的游兵散俑也会提供价廉质优的技术服务,同时一些人也提供私人的上门救援及维修等服务。据笔者了解,从事这种私人上门服务的技师,有一些月收入是过万的,远比在修理厂和4s店收入高得多,而这种现象其实存在已有5,6年之久,但在互联网发展远不如今天的水平时,大多仅仅是点状的小生态环境,直到去年在互联网+的大力支撑下,车后的上门服务才成井喷式爆发。 但未来上门业务形态的发展,是独立存在、还是作为传统到店形态的动作延伸,以及其相应的技术、服务、定价等标准,还需要从业者们的共同努力,让这个业态更健康有序的发展。 资本力量:冷却后的思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