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网联平台试运行上线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网站信息,3月31日起,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以下简称“网联平台”)启动试运行,首批接入部分银行和支付机构。试运行期间,将验证网联平台的系统功能、业务规则和风控措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试运行结束后,将按计划、分批次安排其他银行和支付机构陆续接入系统。 根据公开信息查询,目前接入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包括支付宝、财付通、百度钱包及京东金融旗下的网银在线等,接入的银行有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3月31日网联试运行并完成了首笔跨行清算交易。该笔交易通过微信红包由腾讯财付通平台发起,收付款行分别为中国银行与招商银行。财付通成为网联平台上成功完成首笔跨行清算交易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网联平台主要处理支付机构发起的涉及银行账户的支付业务,业务涵盖消费、消费退款、账单缴费、金融产品申购与赎回、个人转账、信用卡还款、商户提现等。 媒体的报道似乎网联上线后就可以切断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直连了,详细分析后,实时并非如此。目前看来,网联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二、网联平台的三大难题 1、短期内,网联性能及稳定性难以满足需求 网联既然要承担银联的角色,让第三方支付公司切断直连,就要在系统性能及稳定性上满足需要。 1)关于性能:据报道2016年支付宝双11支付峰值达到2万笔/秒。鸡年除夕当天,微信支付和QQ钱包两大平台的移动支付峰值超过了2万笔/秒。据中行反馈,其去年将TPS从2000/秒提升到4000/秒,仅硬件就投入了20亿。可以想像,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要做到满足并发需求,仅硬件投入就要超过百亿级别。据了解,初期网联规划的容量仅为数千TPS,以目前网联系统是远远无法满足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交易需求的,仅能作为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备份渠道。 2)关于两地三中心建设:如果切断直连,网联必须保证网络安全,这就要求建设两地三中心,实现多活数据架构,保证业务连续性。两地三中心的建设第一需要时间,第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3)关于资金投入:网联的股东为央行(30%)及第三方支付公司(70%)。不管是系统并发还是两地三中心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现有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实力,没有谁投得起。 2、触动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利益,推行起来有难度 1)大行:大行是备付金存管的直接受益者,相比网联模式,直连模式手续费及备付金存款带来的的收益更为明显。网联模式将极大改变现有的利益格局。特别是4月17日备付金集中存管上缴后,这笔存款是以银行的名义上存到至人民银行,实质形成了银行的一笔无息头寸。相比中小银行,大行的积极性必然不足。 2)农信社、农商行等机构接入积极性不足:为节约费用,农信社、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已经接入了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农信银是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为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全国性专业特许清算组织,具备清算资格。农信银为方便下属的42家农信社、农商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展支付合作,开发了接口,目前主流支付公司与农信银的合作都是通过这一接口来对接的。换言之,农信社的模式都是符合人行监管规定的。同时,农信银通过这一模式也积累了一定的存款和手续费收入。既然有了农信银,网联上线,想切入农信社、农商行几无可能。最多只是一个备份渠道。 3、漫长的系统改造流程 即使上述两个问题解决了,各家银行的接入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各家银行的技术接口不统一,技术实现团队也不一致(有的是银行自己的,有的是外包的),实施改造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关于四要素校验的问题,如果四要素全部交由网联校验,银行担心网联留存客户信息。包括后续出了欺诈风险谁来赔付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乐观估计,没有3-5年的时间,难以实现全国几千家银行的全部上线。 三、结论:短期内不要寄予太高期望 1、网联的上线,切断的仅仅是快捷直连支付,对于个人网银支付及对公网银支付,网联未纳入。所以对网银支付,第三方支付公司可以继续接入。 2、网联的接入,大银行积极性不高,短期内难以接入。农信系统现有模式以及符合监管要求,接入积极性不高。估计,最终只有一些城商行会接入。 3、网联的性能与稳定性在没有得到解决前,只能作为直连渠道的备份通道。 4、网联的上线需要3-5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公司应该主动与主流银行探索新的支付模式,避免网联单一模式对支付业务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