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对汉庭至关重要。汉庭要从创业性企业,变成一个较永久、有序经营的企业,做成一个有长期竞争力的品牌,就需要在整个战略、架构上,包括人员的安排上,做一些调整。而这个过程,只有我亲自完成。因为我是创始人,对这个行业、企业又很了解。我回来主要是来完成这个蜕变过程。我的角色也将注重于担当汉庭的长久经营者和管理者。比如禧玥的投资至少几千万,这么大的投资,其中包含很大风险,这个板谁来拍,我想只有我来拍。 又譬如选址,你得去现场看,在电脑上看图片,都跟艺术照一样,但根据图片来判断,经常会出错,更不用说工程改造和产品设计了,包括对顾客和员工的理解,你也得始终在一线。 我每天早上7点半就起床,吃完早饭就去公司上班、开会,一直到晚上6、7点钟才回家,回家后一般接着工作到很晚。每年有一两个月在飞行,到一个城市,出了机场,看火车站在哪里,商圈、新区在哪里;看主要的顾客,也看物业。去了丹东,于是那里的布点很成功,盈利也非常好。喀什没人敢去,我去了,清真寺旁边也将有汉庭。 根据需求调整战略 中国近五年的情况是:城市化,造新城,老城空心化,新区兴起;80后90后成为消费者主体;消费升级。 我统计了下客户的年龄比例,50%以上都是80、90后。但10年前,客户群大部分是60后和70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80、90后没有商务、旅游、休闲的明显区分,都是混搭,出差的时候顺便玩一玩,玩的时候也顺便把正事给办了。他们的旅游、度假、郊游要比我们60、70后开放、自由很多。 既然客户群不一样了,沟通方式和产品设计也就不一样了。回来之后,我做了很多这样的决策,比如说不能再扩大呼叫中心了,现在都是智能手机,没有APP、Wifi,你还跟他搞啥。所以我马上就把APP收回来自己开发,不再外包。以前我们的产品设计比较稳健、商务一些,现在也在改变。 有些同行拼命往三线四线城市去,我可能就不往那儿去,因为我没有相应的能力。我老家就是属于我们定义的四线城市。在那儿找房子,怎么可能找得过当地人啊,一个镇上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不是同学、亲戚,就是同事、朋友。人家(租金)八毛,我可能就要一块。办各种证照,估计我们的效率也要比当地人低。县城的市场容量有限,我们开一家到两家,要花这么大的成本去做,那么我就只能放弃三线和四线城市的直营,而将这些市场让给当地的合作伙伴。 我花很大力气打造全季,专门请来日本、中国台湾的著名设计师重新设计客房,并在早餐、卫生方面加大投入。装修品质上,比如用墙纸不用涂料,家具用实木而不是板材,公共区域开始有品位了,包括大楼也很漂亮。审美上沿用简洁,带点禅意,因为现代人太累、太复杂了。干干净净、安安静静、好好睡个觉。改造后的全季每间房的投资成本增加50%至12万元。新全季会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女客已从原来不到30%增加到47%。 再过10年、15年,这家公司靠什么来挣钱?这是我必须想的。汉庭为什么更名为华住?因为人家已经记住汉庭是一个经济型酒店,如果继续用这个名字,往上走会非常累。我至少还要往上走两步,投入“全季”,试水“禧玥”,未来可能再新创或收购一个豪华品牌,我们必须在中高档酒店市场布局。希望未来我们的中档酒店和雅高的诺富特、万豪的万怡一样,占整个公司盈利的1/3以上。 共生法则 我的哲学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丛林法则”。很多人以为“丛林法则”仅仅是你死我活,弱肉强食,他们忽视了“丛林法则”的另一面——“共生法则”:就是大树会和苔藓、小草、灌木丛、鲜花一起生长。没有这些,大树的营养就没法来;这些东西没有大树的庇护,也没法存活。一颗参天大树,在成长的过程中,跟同类争夺阳光、雨露,失败者只能萎缩、折断、腐朽。最后,在大树的周围形成一个多姿多彩、繁荣和谐的共生世界。一个社会你往广了看,那就是一个多彩的共生丛林。要做一个伟大的企业,就必须会和社会各态共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是不行的。 怎样去说服、打动“资源人”,我觉得就是共生共赢。每一个交往、交易、相处,都是共生原则的试验场。夫妻、父子、恋人、公司企业之间,都是共生关系。学会共生,这个世界才会和谐。用这样的角度来看合作,就会心平气和许多。 创业要顺水要推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