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除了荷塘月色之外,有越来越多原来面向B端的音乐内容制作公司希望能够能通过转型开展C端业务,不过这些公司大多希望能够借助公司在内容制作上的优势孵化自己的艺人,以优秀作品为旗下艺人聚集人气,此后无论是见面会亦或是周边售卖其实最终都围绕粉丝经济展开。但是受众群体的特殊性使得转型做C端业务的荷塘月色不能简单地从粉丝端实现变现。 “30到6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处于理性消费的阶段,他们很少会出现冲动消费,所以我们并不考虑去做粉丝经济。”杨晓博这样判断他们的粉丝特性。 不过在杨晓博看来,对于内容创业者而言本来就是有两种模式的,一种依靠深度粉丝,一种依靠流量。像民谣、电子这样的小众音乐就需要深度粉丝的支持和付费,而对于他们而言,他们不需要受众为音乐买单,而是希望依靠广场舞神曲们的巨大群众基础,用“东方音乐节”这样的活动带来巨大的流量,并以这样的流量吸引广告商,从而在B端实现变现。此外,线下活动的巨大流量还能反哺线上,对歌手和歌曲有很好的宣传作用,在国家版权保护完善和互联网音乐平台赢利驱动下,既有粉丝对偶像的买单,也有受众对喜好的付费,“彩铃的商业实践说明大规模用户为音乐线上付费是可行的,我们现在所做的是线上线下一体化,只不过线下变现阶段性优先。"杨晓博说。 “我们不卖门票,这就像是湖南卫视做综艺,它的收入不是来自节目本身,而是来自广告,只是我们做得更加接地气。”杨晓博告诉《三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