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逻辑的认知,让我们在设计数字世界的产品时,把注意力放在用户上、放在用户的动机和行为上,以及发生这些行为的媒介和场景。从这个层面去思考数字世界的产品,也许更贴近交互设计的本质。 一提到设计,大家脑海总会出现设计房子、设计汽车、设计电脑、设计服装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对材料、结构、色彩等物理属性进行合理配置来进行设计,从而创造出大众喜爱的产品。但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行业的兴起,除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外,多了一个数字世界(或者称为比特世界),最近很火的人工智能就是数字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数字世界的设计有它自己的逻辑和规则。 1. 交互设计的对象是行为 既然数字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不能用原来的逻辑来设计。于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出现人机交互的研究,为了使人们更好的使用数字世界里的产品。随后工业设计师Bill Moggridge和Bill Verplank在设计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时创造了交互设计这个词。时间来到90年代初,Richard Buchanan教授清晰地把交互设计的对象定义为行为。至此,数字世界的设计对象被确定:“不再是物,而是人的行为”。 2. 物理逻辑和行为逻辑 如果把“强调物的自身属性合理配置的决策依据”称之为物理逻辑,那么可以把“合理组织行为作为决策依据”称之为行为逻辑。很显然,物理逻辑对应的是物质世界的设计准则,而行为逻辑对应的则是数字世界。 摩托罗拉V3是我最喜欢的手机之一,它的特点是机身很薄、金属材质、翻盖,这也是V3被津津乐道的原因,以及后续的产品更新采用了更多颜色。对于V3,从公司到设计师再到用户,谈论的都是手机的材料、结构、色彩,显然大家把V3作为一款成功的工业设计品。作为对比,大家再想想第一代iPhone发布的时候,大家谈论的是播放音乐、浏览图片、屏幕能够自由旋转等等,而不是iPhone的外观。发展到后来,用户关注的是一个个APP,而不是手机本身。 摩托罗拉V3&iPhone6S 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逻辑?因为在物质世界中,我们更倾向于去关注一件事物的外观;而在数字世界,用户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能用这个产品去做什么事情。所以物理逻辑在意的是物的属性,行为逻辑在意的是用户的行为。 3. 交互设计的五要素 用物理逻辑去思考设计时,要考虑物的结构、色彩、质感、材料等等。那用行为逻辑来设计数字世界的产品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辛向阳教授提出了交互设计五要素的概念,分别是“行为、用户、目的、媒介、场景”。 人机交互是用户产生动作且收到反馈的一个回路,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里的动作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行为,既然是有意识的行为,肯定有发出行为的人(用户),发出这些行为的动机是什么(目的),通过什么载体来承载这些行为(媒介),这些行为在何时何地怎么的情景下产生(场景)。
拿购物产品举例,想要购物的人们是用户,行为的目的是买到心仪的商品,媒介是某东的APP或者网站,场景可能是睡前躺在床上浏览商品,行为是搜索、浏览搜索结果、查看商品详情和评价、反复对比、确定购买、支付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了解了行为逻辑以及交互设计的五要素,对于设计产品有什么指导意义? 不管是设计一款全新的产品还是做一个小功能时,都可以从五要素的五个维度去思考如何设计。 目的:首先要弄清楚,这个产品或功能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解决用户的某个需求、或者是给公司带来价值,这是根本。 用户:其次要知道用这个产品的是一群什么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特征。 场景:以及用户在使用这个产品时处于什么样的场景。例如以前做司机端产品时,就要考虑到司机是在车内,大部分时间是白天,这个时候车内的亮度很高,并且司机一般将手机放在车载架上,手机离眼睛距离比较远,场景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款产品就必须字体够大,背景要暗从而突出信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