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基美影业的坏账率分别为1%、1.06%、2.07%。从这方面来看,应收账款的收回似乎不会存在太大问题。如此看来,基美影业的净资产也没那么糟糕。那么,在基美影业破净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三、转型之痛,基美影业接下来会如何? 狮门影业靠“买断片”起家,曾是商业最成功的独立电影和电视公司。与狮门一样,基美影业靠进口“买断片”不断做大的方式可谓是“独辟蹊径”。 进口“买断片”,是指国内片商以固定价格把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而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的电影。 “买断片”给基美影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尤其在2014年,协助推广《超体》和《暴力街区》这两部“买断片”,让基美影业营业收入迅速增长至1.54亿元,同比增长218.4%;净利润为5308.21万元,同比增长556.71%。 国内电影行业一家龙头公司高管表示,类似于基美影业这种民营公司,承担的职能跟电影发行差不多,包括沟通影院提高排片量、对影片进行全方位宣传等等。只是由于不具备发行资质,民营公司只能跟中影、华夏签订协议,以“协助推广”的身份参与进口片的在华发行,并且分享发行收益。 “在进口大片发行夹缝中野蛮生长的民营电影公司。”这是业内对基美影业的评价。 近几年,随着买断片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内买家对买断片越来越早的投入,“买断片”这门生意已经变得越来越诱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基美影业表示,在“内容为王”的当下,基美影业坚信优质内容对市场的吸引力。于是,公司将转型的新方向,定在公司投资影片的拍摄和制作上。 影视制作好比开发项目,失败的风险极大。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电影立项3742部,完成772部故事片、49部动画片,共821部电影获得龙标,国产片总票房266.63亿元。平均每部电影的票房0.3亿元,这还不包括许多电影根本就没有公映。 为了降低这一风险,基美影业选择与一些国外知名的电影公司合作。2016年下半年,基美影业4.5亿元入股欧罗巴公司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然而,转型的阵痛开始浮现。2016年,公司参与投资的4部电影表现均不如人意,其中仅《九条命》的票房最终超过1亿,而由公司主要拍摄制作的《魔轮》,票房仅为784.2万元。
但基美影业的转型之路走的很坚定。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曾花费5000万美元投资吕克•贝松的科幻片《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成为目前中国参与投资额最高的国际电影。比起项目风险,影视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可能更让基美影业担心。 根据时光网专业版MtimePRO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市场电影票房累积142.5亿,较去年同期的144.9亿下降1.7%,观影人次首次出现负增长,累积4亿,同比下降3.6%。 基美影业也坦言,国内电影行业增长趋势放缓,增速低于市场期望,是今年出现亏损的重要原因。行业的风险在加大。与此同时,电影制作成本却也是水涨船高。在2016年报的重要风险事项中,公司第一次出现了增加电影制作成本增加风险。 基美影业表示,近年来,由于文化行业的繁荣发展,市场对于精品大片的需求旺盛,优质IP价格、节目模式价格、剧本费用、演职人员劳务报酬、场景、道具、租赁等费用不断上升,促使内容提供商制作成本不断上升。 在易凯资本王冉看来,中国影视产业的资本泡沫正在逐渐变大。其中,影视业核心要素的市场价格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透支和预支,比如一线明星的价格、导演和编剧等;而资本也在IP形成的过程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影视制作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竞争向资本倾斜。 过去4年,基美影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一直处于流出状态。2013年至2016年,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分别为-2495.33万元、-1075.51万元、-1.96亿元、-1.62亿元。截止到2016年末,基美影业的账上货币资金为3.22亿元。在当前的估值下,基美影业手上的牌不多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