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作为一个老牌的投资人,Tony离开了工作8年的老东家。那一天,下着蒙蒙细雨。尽管有几分不舍,tony还是收拾好行李,离开了他付出了半年青春的地方。 前言 作为一个老牌的投资人,Tony离开了工作8年的老东家。 那一天,下着蒙蒙细雨。 尽管有几分不舍,tony还是收拾好行李,离开了他付出了半年青春的地方。 “当时心里还是蛮难受的,老板对我还好,业绩也不错,可是我就是不想做了。”面对GPLP君,一杯果汁喝完,tony叹了口气。 然而,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我很多朋友也不做PE了,真的是人到中年,想认真的为自己活一次。”tony表示,此时的他真的感到无比的放松,而他的朋友也同样如此。 而这种现象一直也在延续,包括GPLP君认识的多位PE机构的投资人都纷纷离职了,放弃了光鲜亮丽的职位和百万的高薪,投奔苦逼的VC,作为精明的投资人,这真的是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吗?GPLP君实在有些想不通。 不过,既然是个现象,我们就值得一提。 相比金钱 自由和成就感更重要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当钱已经只是数字时,他们追求更多的是金字塔尖的精神追求。说白了就三个字——成就感。 离开PE的投资人多半都是这种类型的人,他们本人并不缺钱——很多人都通过多年工作实现了财务自由,他们想要的是真正的自由以及人生当中的成就感。 对此,某外资PE机构做合伙人对GPLP君吐槽,PE投资是在固定区域内跳舞,哪有VC机构的自由体操让人感到兴奋啊。之前这个投资人前两年年投资了上亿美元,为LP创造了2-3倍的回报,白花花的银子及提成面前,这个朋友却始终开心不起来。 “在PE机构钱是赚够了,但是每天重复的工作,做一下财务模型,算算投资回报,虽然不像VC机构那样冒风险,每年可以获得稳定的管理费,但是跟VC机构相比,整天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那种价值感及成就,与PE投资相比真的没多大意思。” 聊起PE与VC的区别,现如今转做vc的Tony感触颇深。 “早期投资是百里挑一,中后期投资(不含并购)是十里挑一,难度不是在一个数量级,前者是风险偏好型,挑战的是投资人的眼光、行业理解力和决策力,而后者更多是风险中性或者风险规避型,虽然也需要眼力,但是更多的比拼的还是资金实力以及算数的能力,求的是稳。”Tony停下手头的工作,认真的表示。 而据他介绍,在中国,很多PE基金也开始转型做早期,弄的中国的很多晚期项目,甚至是私有化项目基本没有人投资。 当然,这跟人有关系,很多做pe的人都选择了转身——人到中年,除了钱,还想要有那么点其他方面追求。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显然前者对于投资人更具有挑战。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当钱已经只是数字时,他们追求更多的是金字塔尖的精神追求。说白了就三个字——成就感。 实际上,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投资,从个人成长空间和能动性有个递减的链条: 天使投资人>VC 投资人>产业投资人>PE 机构投资人>券商直投>投行人员。 沿着这个链条可以梳理下,过去几年,有多不少投行人员跨界来做投资了,比如曾经华泰联合证券公司董事长盛希泰和俞敏洪成立了洪泰资本,跨界做起了早期投资,曾经建银国际产业基金总经理许小林成立了华盖资本,曾任国泰君安并购部总经理的蔡达建创立了高特佳资本。 当然,还要更多的PE机构的投资人做VC去了,比如曾经淡马锡投资部副总监的程天跳槽去了顺为资本,又有一些VC机构的投资人出来做起了天使投资人的生意,比如曾经红杉资本副总裁李剑威离职去了真格基金。但从早期往后期跳的投资人GPLP君却很少见。 事实上,越接近上市,投资人的个人发挥空间越小,越接近公司创立,投资人的个人发挥空间越大,同时风险也越大,不过对于一级市场多数投资人来说,他们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同时收获更大的回报。 当然这和整个经济环境和创业环境也有关系。作为全世界创业和创投机构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新经济下,VC机构更能体现出其发掘潜在独角兽的价值。 PE机构的烦恼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对于PE机构来讲即是如此。 2016年,虽然PE机构收获颇丰,然而,明天的面包在哪里?这一直是困扰中国PE机构的一个核心问题。 犹如中国的券商,基本国企改制都弄完了,该上市的也都上市了,接下来,大家还能做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