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风投市场信奉着一句话,“投资不仅仅是写下一张支票那么简单。”不过这时常会带来一些不切实际而又危险的预期。 “我应该如何帮忙呢?“ 这种问题在风险投资领域的常见程度,堪比平时所看到的拉链毛线背心。打个比方,假如你和VC在开会,整场会议下来你要是没听到这个问题,就说明会议某个环节可能出现了大问题。 每一个投资者都希望自己能对初创公司生态系统的发展有所帮助,特别是对于他们自己的投资公司。投资人要做的事很简单,只要他们能为公司最后的成功带来一些些积极的影响,那么他们的努力也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绝大多数投资者着实为这样的赌注,甚至这整一个行业投注了大量的热情。他们确实是想竭尽所能给予帮助。 不过他们这么做的动机不止于此,对于风投市场来说,其意义很大程度上就是为公司提供帮助,释放其巨大潜力。风投最终目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获得最好的交易实现利润最大化。 由于所有风投市场投资的现金资本都是相同的法定货币,所以他们需要找到能让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 问题来了:在筹资过程中,大多数投资者都会给你一种错觉,让你觉得他们会为公司之后几年的利益而勤勤恳恳,不厌其烦地工作着。不过所有这些一般都不是真的,也不应该是真的。 投资者对公司最大的帮助,就是根据公司的经营情况,决定是否退居二线,让公司执行人员放手去干。但是因为投资人袖手旁观的消息可能传递出消极的市场信息,同时对于首次创业的菜鸟来说,很难判断投资人的参与是否对公司真正有利,或者说投资人应如何实际参与公司运营。 我常常会听到创业者们对他们所谓经验老道的投资人满腹牢骚。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是实际投资效益没有达到CEO对于投资人的预期。同样的,当风投市场的投资涵盖公司一系列经营业务领域时,他们往往也会设置很高的期望。 不过,通常还是CEO根据自身需求,去决定投资人的参与程度,但我发现大多数失败案例的发生,往往和一些风投领域较为极端的投资人有关: 独立分析师类 风投领域的一端是纯粹的专业投资者,他们专注于实现有限合伙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这些投资人可能操作经验不足,但是他们不受外物干扰,一心一意,高度集中于数字。 这些投资人需要做的只是为自己找到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公司,并不是帮助他们一手建立,他们普遍认为,投资者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微乎其微(在这方面,他们不算错)。他们会对公司人脉、信誉、业绩记录进行综合考量,然后再毛遂自荐自己的投资意图,而后进行投资。 一般在董事会上,他们的意见归根结底为“利润收入太低,运营费用太高,想办法解决它。” 对于确定既定模式以及发展路径的后阶段公司来说,分析投资者更为常见,且大有裨益。但不计其数的投资者都选择做早期交易,导致分析师思想上无法完美解读,创企是否还能找到合适的产品市场,其中充斥着很多不确定因素。 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将投资者与经营业务分离,允许投资单独发挥效益。一个只参与早期交易的分析投资者,并不是公司的成功的秘诀。 分析投资者另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只有当企业家与他们的利益发生不可避免的分歧时,他们才会现身。 大多数投资者的效益模型基本是依赖于几家公司从而得到十几倍的收益,对于其他任何事物毫不关心。同样的,他们只希望获得最大程度的回报。在那些情况下,分析投资者不可能撤回具有经济收益的资金,当然也不会为企业家提供最好的帮助。 我有个朋友的一个董事会成员就破坏了一项收购协议,因为他只关注利益,经营不善则将会带着几百万离开。所以之后导致公司运营资金短缺,投资者希望他们有足够资金进行周转或直接宣告破产。于是,那家公司在几个月之后不得不进行清算。 代理运营商类 在风投领域的另一端,一些投资者却扮起了兼职人员的角色。要知道这些合作伙伴通常以前做过运营商,能够对企业的日常执行业务有所帮助。 这些投资者拥有强烈的愿景,一个综合许多投资组合的世界,他们希望看到梦想世界成为现实。对他们来说,每一个公司对于创造未来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未来里,人人肥马轻裘,富甲一方。 虽然这对于早期公司来说,听起来那么的不切实际,困难重重,不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就实现了呢。 不过问题是:1.他们对未来的愿景可能并不正确;2.他们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模式可能与你的期望有所出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