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实的变化太大,还没有等孙淼回过味来,他所在的行业就成为一片红海,各路资本及巨头杀过来不说,整个市场一下子处于饱和,而由于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的高度配合,孙淼的公司最终倒在了供应链上。 原来,孙淼所在的智能硬件领域,早已没有中小玩家的机会,而且即便产品出来了,市场早已被大玩家抢先一步。 各种问题错综复杂的混在一起,孙淼最后辞退了员工,开始了第二次转型。 他相信只要梦想还在,有一天他一定可以东山再起。 70后的孙胜:创业成为一段经历及过去 70后的孙胜是一个连续创业者。 然而,虽然起名孙胜,但是连续两次创业,孙胜的公司都不是特别成功。 中途不是因为融资的原因就是因为合伙人的原因而做不下去了。 所以第三次创业的时候,孙胜非常坦然,他没希望多大的成功,然而从刚开始到现在,公司却是异常的顺利。 这一次,做细分行业的软件外包,孙胜没有想跟什么风口,以前跟风口,跟着跟着他就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把握后面的事情,因为一旦成为风口,各种巨头蜂拥而来,留给孙胜他们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还不如刚开始不要考虑什么风口,专心做自己就好了。 当然,对于融资,他也没有想那么多,不再为了融资而融资,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了。 可能是心态好了,从2016年开始创业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孙胜的项目是越来越得心应手。当然,他本人再也不想谈怎么改变世界,颠覆传统,反正就是做好眼下的事情,认真走好每一步而已。 对于未来,孙胜并没有想太多。 作为一个技术男,孙胜还是比较简单,活下来是他这个创业仅一年的公司最重要的任务,不过,好在前几年的创业过程,一帮兄弟都还在,看着大家这种时刻还能坚持,孙胜非常安慰,他相信时间的价值,一年两年,他们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大公司。 即便失败了,就当人生当中的经历好了。 成功者的故事并不总是鸡汤 创业前,很多人都喜欢看各种大佬创业故事,以此来励志。 然而,很多时候,当按照大佬的方式方法去做的时候,在实际过程当中,他们却碰的头破血流。 孙淼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照着葫芦画瓢,但是却发现,好像现实离书的距离十万八千里。”孙淼反思说,如果再来一次,他不会照搬书籍,看大佬的故事也会学会客观分析。 毕竟,成功者的故事太多,漏掉的关键信息也太多——成功人士的确会坦诚地将自己落魄的过去和辛酸的奋斗的故事讲述给你,用自己精彩的人生来激励后辈或者指点后辈。 或许,很多人听过了这些经验之后确实能够提升对人生的认识,增强对理想的信心,保持对生活的温度,然而,没有人知道,环境不同,做出的结果也不同,大佬出书的时候,所在的历史至少过去了十年。社会在变,而且飞速的变化,他的经历不一定适用到你的身上,而且很多时候,这些书香四溢的人生历程背后是一段又一段险象环生、尔虞我诈的不堪历程。 比如贾跃亭依靠令完成,最终这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故事,在特定的关键时刻帮助他们成为了今天的他们,而这些,他们未必会讲,我们却不得不在乎。毕竟社会不像他们口中说的那般纯粹。 “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从成功者的演讲、传记和采访中都“学到”了坚持、相信、忍受、努力等等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和方法,但是我们依旧只能够在地平线仰望他们翱翔的身影,因为我们只相信这些就是他们成功的全部——即便我们将挑选西瓜的方法烂熟于心,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收买瓜农将最甜的瓜偷偷留给我们或者如何结交一个具有绝对渠道的瓜场主,我们可能依旧没有好瓜可吃。 那么,创业该怎么走? 《挪威的森林》永泽有一句话:“绝大部分人都只是在机械地劳动,但那不叫努力。” 驴和白龙马,两种动物,驴每天低着头拉磨,日复一日;白龙马一路向西,每天走一段路程。 最后,白龙马走了一趟西天回来,名扬天下。 而驴依旧在拉磨,转圈。 白龙马努力,驴不努力吗? 当然不是,白龙马在走路的时候,驴也在转圈。 他一样不曾休息,但到最后,碌碌无为。 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机械式的努力,只是劳动。 如果一个创业者不改变自己的惯性工作的思维,只是机械式的努力,这看起来是努力,其实是脑子的偷懒。 最后,正因为独立思考的人是少数,所以成功也变得稀缺。 “如果想让你的创业有所收获,你就必须建立高质量的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