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快”。在共享单车大战的前半场,通过不停的融资,在ofo和摩拜成立的两年多时间里,都已完成7轮融资。用投资人的钱继续扩大造车,铺城市,比拼车的规模和数量,快成为了共享单车比赛的衡量标准之一。而对于刚刚获得7亿美元融资的ofo来说,他们还希望更快一些。 其实ofo当下的思路很简单,就是用投资人的钱买流量抢市场,这和当年的饿了么、滴滴快的可以说如出一辙。ofo同样希望用一轮轮的资金快速铺市场,也就是用投资人的钱来抢铺市场。但问题在于,共享单车不仅是线上的流量入口之争,还有涉及线下单车投放、运营效率、成本控制,这并不是短期烧流量就可以成功的。如今ofo想通过不断加快增加投放堆出一个领头羊,已经引来了市场上一片质疑声。 1.早期市场看快,但后期还是看深耕 不可否认在竞争初期,快成为一个衡量标准,但过于追求铺开摊子却带来了管理混乱问题。 ofo凭借成本低,快速打开市场。市场预估ofo的单车成本为300元,同样的资金下ofo可以投放更多的车辆,低成本对于市场爆发期的快速投放显然非常重要,这也是ofo目前增长如此迅猛的主要原因。ofo也曾坦言,摩拜这个技术造车派“太重”。 但对于ofo来说,随着粗犷投放而来的不仅是投放和用户量的增多,还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高达四成的损毁率,而从带来越来越多的使用体验问题,折旧和损毁带来的成本压力,非智能车锁带来的安全问题,例如车锁漏洞带来的未成年人汽车出现的安全事故等。 作为一个平台,如果不能管理好安全问题,这个管理无疑是失控的。而在接下来半年,他们将要面对的是花超过之前总和的钱,生产和管理超过之前2倍的车辆,覆盖相当于之前4倍的城市,他能把管理做好吗?是个大大的问号。 2.赢得了线上流量,却赢不了用户的心 在过往的互联网竞争中,用投资人的钱先做赔钱的买卖,从而获取用户流量早已被多次大战中证实行之有效。然而,自行车,这场线下用车造车大战中,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纵观共享单车过去一段时间的红包大战就能看出一些端倪,用户对价格其实并不像网约车那样敏感,单纯的补贴其实已经没办法奏效了。 竞争的焦点,也早已不是如何获取线上流量,除了APP入口不再成为唯一标准外,共享单车的竞争有着更为复杂的参考系数——有效率的投放,物联网的延伸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单纯的流量大战或许难以奏效。 其实对用户来说,单车是否触手可及,是否有车可骑这确实是当下的刚需,但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意味着在市场投放更多的单车,毕竟一座城市面积如此之大,你总会有没有覆盖到的区域。所以真正依靠的其实还是智能调度和精细化运营。ofo从一开始的思路就岔了。 3.走错了一步方向,终究是失去了未来 不久前马化腾和朱啸虎的那场争论的核心焦点就是“ofo的智能锁不能双向通信”。不能双向通信的智能锁意味着ofo不具有定位功能,不仅没办法提供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也就没办法通过线上的骑行数据对线下单车进行运营和管理。而这些都给ofo带来了居高不下的运营和维修成本。 随着共享单车企业规模的扩大,除了速度,用户体验、大数据、物联网等正在逐渐成为共享单车比拼的趋势。但物联网等需要的不仅仅是连接线下闲置单车,还需要和供应链上各种智能终端厂商的联动,无疑一心想做“连接”的ofo由于缺乏对供应链的把控、对专利的积累,将面临更加艰难的挑战。 例如,基于GPS定位服务,共享单车可以实时看到每个人的出行路线等数据,从而用到更好地规划出行等可供想象的服务场景。定位芯片产生的价值有利于改造交通,而通信芯片则将共享单车变成一个移动通信基站。 精准的出行大数据无疑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所以,ofo最近也将大数据、物联网提到战略层面。但对于“速度派”而“非技术派”的ofo来说,竞争的下半场,难度有点大。例如最近虽然ofo小黄车宣布与中国电信、华为共同研发新一代基于物联网NB-IoT技术的智能共享单车解决方案正式开始启用,华为等提供芯片与商用物联网服务,具体的智能锁研发仍是ofo,这对于此前只做“连接单车平台“的ofo来说可能会力不从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