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为了提升营销效果引入机器学习定义潜在客户、建模管理用户群(比如最常用的RFM模型)、启用防优惠券骚扰机制,是产品和运营逐渐成熟后,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方向。 用户自主领取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永远有恃无恐”大概是这样消费心理吧,用户自主领取的优惠券使用率往往会高于自动发放的。自主领取还可以和抽奖功能结合,增强趣味性和参与感。 设置自动领取 上面的脑图里对于如何设置领取条件以及说的挺详细的了,下图是如何设置优惠券抽奖。 生成领取链接 针对不同活动生成不同的领取链接,可以嵌入任意产品页面中,使用时统一调取已封装好的领取逻辑,包括计算抽中概率、返回抽中结果以及向用户账户中发放抽中的优惠券。 以前运营MM经常会在活动里让用户抽奖领券,开发GG类似的逻辑要写好几次,一接到这样的需求就唉声叹气,现在就无需这样的顾虑了。 三、用户使用优惠券 使用的场景基本就是这两种:用户手动输入优惠码,或是优惠券已在账户中。 这里主要要做的是以下几件事: 校验:校验用户此订单是否有使用这张优惠券的权限,这个涉及到上面生成优惠券时提到的一系列限制逻辑。 优惠计算:用户选择使用后,将优惠纳入订单金额计算。 记录使用&金额分摊:订单提交后将优惠金额分摊到每个商品上,以便于财务计算销售成本费用,以及当用户申请部分退款时能够清楚知道应退多少。 例如,某订单购买了A(50元)B(30元)C(30元)三个商品,使用了一张满100减10的优惠券,订单生成时不单单要记录使用的优惠券码是多少,还要能够将10元的优惠分摊到ABC三个商品上,分摊方法是: A优惠=10*50/(50+30+30); B优惠=10*30/(50+30+30); C优惠=10-A优惠-B优惠。 四、效果统计 上面费功夫做了这么一堆事,最后就是看成效的时刻了。 单一批次效果 在时间维度上对使用情况和带来的销售额进行统计。 使用情况包含优惠券的投放数量、领取数量、使用数量、使用率、购买产品的分布情况。 销售额统计包含成交金额、订单数、客单价等。 (下图是截取了一部分图表展示) 多批次对比效果 某个月针对不同用户发了好几批券,一定想要知道哪批效果最出众。所以统计不同批次的效果对比,发现原因、总结经验,也很重要。 总结,以上是经历了多个优惠券产品后的经验总结。不同的产品使用场景也略有不同,只要掌握了最基础的设计思路,必能以不变应万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