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推广就用这几招,七月活动立减500-1000元 注:作者对豆瓣、贴吧、知乎三个社区的用户进行了相应的心理分析,并从中总结了用户心理的共性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社区类产品很多,这里选取了豆瓣、知乎、贴吧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这三款产品,除了都有一定代表性外,其玩法、模式有都有很大不同,而这不同背后利用的心理特点是否有着某些共性地方是值得研究的。 一、 豆瓣、贴吧、知乎各自用户群的心理及表现 1.1 豆瓣 豆瓣:豆瓣为用户提供一种服务,根据用户的口味帮用户找到相应的东西,包括书影音、同城之类的。豆瓣里的用户群体集中在18~ 35 岁,通常学历较高、收入较高。对用户的认识不只是广播日志,还有一系列标榜个人身份的标识,如电影、读书、音乐、相册、关注的小组,这里的用户经常泡小组和经常玩广播日志的会有些不一样。 根据常年混迹豆瓣的观察,豆瓣用户大都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装逼的需要(虚荣、荣誉感) 玩豆瓣的人很容易被贴上小众文艺、小清新的标签,似乎玩豆瓣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虽然真正的文艺青更多是那些有一定文字能力、对生活极度敏感的人,如邓安庆。 2)寻找认同归属感 豆瓣里很多标榜身份的小组,如小组“我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傻逼”,还有以兴趣爱好、话题圈起来的小组。现在豆瓣er们通常会标榜自己属于一个 靠吸猫生存下去的一群hin丧的群体。 3)习惯养成 自制力不强,需要他人监督才能坚持下去某件事,如“每月养成一个好习惯”、“提前上床我们一起读书”之类的互助小组。 4)借鉴经验&po经验 如xxx考研经验贴、xx语言学习方法、xxx旅行攻略之类的经验贴。 5)猎奇、空虚、窥探他人隐私 如某些帖子直播自己同性恋爱经历会获得极高的关注和follow。 6)商业目的 现在很多小组里的帖子有发布小广告行为。 7)作为日常社交的补充(隐私) 豆瓣上空间比较自由,一个人也可以high的起来,所以很多玩豆瓣的人对强关系链没有很大需求,更愿意将其作为qq微信微博等一个补充手段,在这里可以发一些比较私密的东西。 8)晒和秀 相册、日志、广播等。 9)获取信息 通常找书找电影会直接来豆瓣看书评和影评,相较而言,豆瓣的评分还存在着一定的可取之处。 1.2 贴吧 贴吧:贴吧以某个兴趣点为基础,用户可自由地表达交流想法。以某个事物名词为主题,相对而言更细分更纯粹,分类比较全,用户基数大。贴吧总体用户比较低龄化,目前多集中在 90 后和 95 后,这些用户追求个性,兴趣广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有较高的投入;另外这群人正处在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形成的阶段,还不是很成熟,且由于群体效应,容易出现从众跟风的现象。所以能看到贴吧的低龄、亚文化、明星崇拜等特点。 以下是在贴吧中观察到的一些常见用户状态(行为及心理)以及表现: 1)获得成就感 2)情绪更容易激动、语言更无下限 贴吧上的某些内容确实没什么下限,各种有颜色的段子;另外容易出现站队、互喷的行为。 3)寻找归属感 可以看到贴吧上各式各样的主题,这些主题以某个事物名词命名,更细分纯粹,用户很容易在这里找到一个有归属感的群体。 4)刷存在感 贴吧相较知乎豆瓣门槛低,且用户量很大,随意发个贴,都能引起围观和评论点赞。 5)明星崇拜(从众) 如EXO鹿晗、掏粪男孩的吧用户基数异常庞大。 6)获取资源、教程 可以看到贴吧里很多资源帖和教程贴,如xxx游戏几级通关教程,xxx视频下载链接。 7)当然不乏一些以商业为目的为主的帖子 1.3、知乎 知乎:类似国外的Quora,以话题为中心进行提问和回答,相较百度的知道,问题及答案的质量都高出不少。这里的用户(早期)都是某些领域相对比较专业的人,所以社区的问题及回答质量都挺高。混迹于知乎的人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装逼的需要(虚荣、荣誉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