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条件反射,区分为经典条件反射(由巴普洛夫通过铃铛、骨头、狗完 成)和操作条件反射(由斯金纳和斯金纳箱完成)。而邮件,电话,短信等方式属于最简单的无条件反射,也是成本最低最为直接的,但这也成就了目前最大的公地悲剧。想象一下微信公众号的小红点和被关闭的推送通知。所以一味的使用这种相对简单的提醒方式,已经有些低级了。 借用已有的条件反射 其实社会上已经形成很多的无条件反射可供利用。例如:我是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信用卡用户。在大概13年时招商银行推出周三美食半价的活动,每到周三我都会想起去吃美食。14、15年交通银行推出最红星期五(也是购物优惠活动),我会选择周五去做一些采购。 这是已经形成好的条件反射,如果本地服务的O2O平台,利用招商银行数据,在周三这一天整理好参与此类活动的店铺发送给潜在用户。同样利用交通银行的数据,给用户整理好参与活动的商户,相信也会建立起自己产品与用户的条件反射,而这种条件反射会比任何提醒都高级。 反向使用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关键在于“一件事情影响另外一件事情的方式”。早期的信用卡流行也与条件反射的反向使用有一定关系。没有信用卡时,花掉现金的直接结果是手里的现金变少了,虽然带来了商品,但还是现金减少时的痛楚。所以花钱 = 商品 + 痛楚。而信用卡的账期有效的痛楚拆分出了这个行为,使痛苦产生在1个月后,也就是现在花钱一个月后再还。所以花钱 = 商品。 创造自己的条件反射 再说回到翻译工具,后续我应该会设定固定的时间让需求方集中分发文章和内容、让供应方集中领取内容,如“早上9:00-10:00集中分发领取内容”, 以此来提高任务匹配效率,从而满足双方需求。而这个9:00-10:00也是我想创造的一种条件反射,即每到这个时间,审校人员会想起这个平台并领取自己 的工作。还可以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加入一些操作方法,如这个时间没有领到的话,其他时间领取的文章数量有限制,且单价较低。以此来反向强化条件反射的形成 。 四. 结语 当前的互联网打破了垄断、资源限制、行政保护,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单纯的从产品经理、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相对割裂的岗位划分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互联网产品市场的需求,而是应该从更综合的行为设计角度来系统化的考虑一款产品的诞生和设计,需要设定目标强化动机、利用日常经验和行为来降低使用成本、有规律的建立自己的提醒机制。 作为设计师,很幸运能够从事这样一份工作。由于行为设计汇集了很多学科的知识,需要更细致的观察、自省、移情、举一反三;所以我不再限于自己是一个交互设计师,不介意工作内容是否超出了岗位职责的限制,也介意是否超出已有知识的限制,而是更综合、更大胆、更开放、也更自由的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