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一直在坚持技术投入,努力跑顺供应链和提升产能,当然也包括有节奏的融资,摆明了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摩拜CEO王晓峰说:“我们从来没觉得自己是自行车租赁公司,我们是一个技术公司。”这也是李斌回怼“共享单车的战争,4个90天也结束不了”的底气。 竞争格局开始逐渐清晰:TalkingData、易观数据……几乎所有的第三方监测均显示,摩拜与ofo在MAU(月活跃用户量)、留存率、使用时长等核心运营数据上全面领先第三名,朱啸虎上月底的表述更「残酷」一些:“摩拜和ofo两家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95%的份额。” 从「唯有合并才能盈利」到「不考虑合并」,摩拜、ofo和滴滴的小心思 讲了两家合占95%的份额,变相无视其他竞品公司后,朱啸虎讲出了下一句:“但每个月仍然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运营,唯有两家合并才有可能盈利。” 很尴尬,ofo联合创始人兼CEO戴维今年6月底参加世界经济论坛,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说ofo年底实现国内盈利,2018年实现海内外全面盈利。关于合并,戴威的看法是共享单车的获客成本很低,有盈利的基础,合并的欲望并不强烈。 特别是6月25日的“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上,朱啸虎本人就是否有可能合并的回应是“目前两家投资人在认知上有比较大的差距,我觉得目前来看是没有这种可能的,双方的认知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那为什么最近改口「唯有合并才能盈利」,反而是市场份额略低的摩拜“不考虑合并”呢? 第一个压力来自监管层面,今年6月底,戴威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计划年底前公司单车投放规模达到2000万辆。”我相信彼时朱啸虎也同意这个思路,摩拜到9月底时才700万辆,既然摩拜拿大笔资本走更辛苦的技术路线,那就把「快速、大规模地占领市场」发挥到极致。 没想到十几天后,杭州监管部门突然叫停了共享单车的投放。随后北上广深先后加入,截至目前,全国共12个一二线城市叫停了共享单车投放。对于摩拜来说,叫停政策的出台相当于拿到了一张隐形牌照,那些企图走「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三线城市竞品公司几乎被堵死,算是加速了行业洗牌的速度,这个功用同样适用于ofo;但同时也意味着,ofo疯狂堆量的策略行不通了。 共享单车的打法自然而然的从跑马圈地转入了精细化运营,后者显然是摩拜更擅长的东西。我们看到ofo小黄车4.0发布会也开始讲和中国电信、华为联合研发的NB-IoT物联网智能锁、和化工企业巴斯夫联合研发的超轻“跑鞋胎”。然而摩拜后面站着中国移动、华为、爱立信、三星、陶氏化学、汉能……直接点说,学摩拜打摩拜如何打得赢? 这也是摩拜「不考虑合并」的底气,摩拜创始人兼总裁胡玮炜此前谈到合并问题时非常不客气:摩拜有非常重的资产,整个运营中需要考验密度和运营效率。摩拜必须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考虑并购。 从追求盈利来看,ofo或者说朱啸虎比摩拜及其投资人更迫切。文章开头提到朱啸虎对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判断之一是商业模式是不是能够赚钱。朱啸虎对这一点非常关注,他在多个场合揶揄胡玮炜:“我们不会投一个拿了投资人的钱说失败了就当做公益的CEO。这没有对投资和钱的基本尊重。”这一条的延伸要求是赚钱效率:“我们希望在3-6个月之内把成本赚回来,这样比较安全。如果说两年之后才能回本,这个项目就很有可能会成为‘庞氏骗局’。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两年的时间会有太多变数,根本不可控。” 从另一个角度看,摩拜和ofo双寡头格局已成定局,监管压力下估值再难出现明显上升,如果迟早要合并,作为财务投资方的金沙江创投当然更愿意看到早合并。 摩拜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又与ofo有着显著差异,从去年年初到今年6月底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胡玮炜对「盈利」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共享单车只是物联网的第一步,未来还可以拓展的方面很多,去拓展市场比当下的赚钱更重要。“现在盈利不是最重要的,扩张市场是主要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