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被动告知用户,开屏广告,设置明显的入口,功能入口添加优惠便签,首页设置相关的轮播图等;如摩拜APP的开屏广告显示有网约车,滴滴APP的其他各种功能。 提高活跃度(Activation) 活跃度指用户使用产品的时间以及频率。每个产品对活跃度的定义不一样,比如百度贴吧希望用户能够每天都能登录、发帖、评论;在线教育类产品,则更关注用户的学习时长、练习次数等。 活跃度建立在产品的核心价值上,如高质量的内容,越来越好的用户体验感,多功能的需求等,在用户最初使用的几十秒钟内抓住用户。 还有一些辅助手段,包括满足用户需求的活动、完善的用户激励体系,成长体系、增加用户与其他用户的互动的方式,还有APP的新手指引这类更细致化的操作等。 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思路是,把用户从使用产品开始到结束的每一个流程单独列出来,站在用户角度,不断寻找可促活的途径。比如,分析新功能的转化率,使用过程的流畅性,延长用户的产品使用流程。 当然,我们还可以筛选出优质用户。如果某个渠道的用户,使用产品的时间和启动次数很可观,则应加大这个渠道的投入。此外,还有些用户只启动过一次产品,这类用户大多属于被动激活。 除了渠道,另一个和活跃度相关的分析维度是版本。但这会产生两个错觉:用户习惯了现在的产品,所以不希望产品迭代更新;用户会要求你增加新功能。 例如,2006 年 Facebook 首次推出新闻频道,造成巨大的用户反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产品却成为了Facebook 的核心功能。Facebook忽视了少数派的反对声音,坚持了自己的战略。 我们既不想刺激现有的忠诚用户,又需要获取下一个百万用户,添加功能比砍掉功能更容易。通常用户要求的功能是解决很小的便利问题,而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积极地与用户沟通,如果数据告诉你新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忽略发声的少数用户。 提高留存率(Retention) 用户开始使用产品并且一段时间后仍然继续使用,被认作是留存用户,而留存用户占当时新增用户的比例即是留存率。 用户在每个应用中的生命周期是接触—使用—放弃或者遗忘的过程。在用户使用阶段,有效的促活手段也能提高留存,但同样重要的是挽回用户,而挽回用户有一个通用的流程。 先确定流失用户的标准;再建立一个用户流失模型,分析用户为何流失,采取相应的手段补救;同时通过EDM,短信等方式让用户知道你在召回;最后通过新手引导重新让用户熟悉产品操作,继续留存。 获取收入(Revenue) 现阶段移动应用获取收入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付费应用、应用内付费,以及广告。付费下载多见于苹果APP Store,广告是大部分开发者的收入来源,而应用内付费也较为普遍,比如游戏类,增值服务类,自营商城等。特别说明,高德地图的盈利模式除了广告之外,还在于其本身的地图数据和用户数据与其他领域的结合。 大家通常采用ARPU(平均每用户收入)值来判定收入标准。但对于一个既有付费用户,又有未付费用户的应用而言,还需要看 ARPPU(平均每付费用户收入)。 因为涉及到付费用户在全部用户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付费用户的数量较低,那么就要思考产品盈利方式是否有问题,包括定价,产品功能特性,变现方式等。 计算收入的同时也要考虑利润。计算利润的时候有一个指标:LTV(生命周期价值)。用户的生命周期是指一个用户从第一次启动应用,到最后一次启动应用之间,为该应用创造的收入总计。LTV – CAC的差值,就可以视为该应用从每个用户身上获取的利润。 自传播(Refer) 社交网络的兴起,为产品带来了更强的生命力——基于社交网络的自传播。自传播,或者说病毒式营销,来源于病毒传播学,即一个已经感染了病毒的宿主在接触其他宿主的过程中也会被传染上病毒。K因子量化了“感染”的概率。 K = (每个用户向他的朋友们发出的邀请的数量) * (接收到邀请的人转化为新用户的转化率)。当K>1时,用户群就会象滚雪球一样增大,但是绝大部分移动应用还是必须和其它营销方式相结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