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仅2016年国内银幕数突破4.2万块首超北美,全年的观影人次也达到了13.8亿,445亿的票房更是创下了历年之最。不过电影市场的火爆却并不能掩盖电影内容质量下滑的事实,票房高涨下,是口碑的“扑街”,鲜明对比也让国产电影看起来有几分尴尬。 冯小刚说,中国垃圾电影遍地,和垃圾观众不无关系;王思聪说,中国太多垃圾电影,中国导演问题很大。烂片频出,电影人和主创团队成为了千夫所指,恐怕这个锅,不仅电影人要背,资本要背,市场也要背。
中国电影的前世今生 中国电影行业发展至今,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有了钱才能够谈情怀。电影作为一个涵盖了筹备、拍摄、后期、审查等多个环节的产物,不得不高度依赖资本的推动,但那时的民间资本并不愿意流向文娱行业,而是更青睐于房地产,资本匮乏的时代只有头部的影视机构才有能力拍电影。 第二个阶段,资本疯狂涌入。随着2009年华谊兄弟的上市,电影市场结束了探索和启动期。阿里影业、万达影业的加入,更是加速了电影行业的发展,此外,以文化产业基金形式来投资运作影视项目的模式也日益成熟,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等PE巨头的闯入让电影融资门槛进一步降低 第三个阶段,资本出逃,IP热兴起。资本过剩的必然结果就是资本回归理性,IP电影凭借良好的票房逐渐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 资本一直伴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归根到底资本不是慈善,向来具有两面性,支撑起影视业的同时也绑架了影视行业,以他们的方式乱入,给电影行业带来泡沫,也催生了一系列烂片。
电影是现代人的梦境,带着某种脱离现实,释放自我的象征意义,一些热门电影被追捧,恰巧是在某个时间节点宣泄了人们的情绪,或是戳中了人们的内心。但是资本绑定下的电影,就像故事的翅膀被绑上了绳索,除了画面的冲击外,就剩下投资商的疯狂圈钱。 以当下流行的IP电影为例,IP化的电影在内容上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前提是在其往电影的迁徙中受到尊重。然而将IP改编成一部电影往往伴随着电影人与资本的博弈。 作为电影人,希望还原IP的每一个细节,优化电影的每一个桥段,但对于投资放来讲,他们只对结果负责。在IP的改编过程中,逐利才是他们的本质,两者的矛盾也就意味着一方必须做出妥协。而这场博弈中,电影人往往是弱势的一方,依赖资本的属性也决定了他们妥协的命运。 IP原作被肆意改动、调整,只为让内容看上去更商业化,电影人更像是被架空了的傀儡,被牵着鼻子往前走。换言之,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的烂片,更多时候并不是电影人的夙愿,而是资本逐利“杀鸡取卵”后的结果。 资本干预下,IP电影的利与弊 每一部经典电影的诞生都离不开精锐团队花大量的时间去构思、打磨,但资本等不了“好故事”,更不愿意去冒大风险。投资人怕赔本、院线怕完成不了KPI、电影人怕名声倒地,IP电影自然而然成为了各方逃避不确定性的稳妥选择。 从2017年的票房就可以看出,票房前十的电影当中,属于续拍的作品就有七部,《战狼2》、《速度与激情8》、《西游伏妖》等电影收获了票房,投资人也赚的金盆满腹。相比较下原创的题材想要挤进前十,显得难上加难。多重因素下,凭借IP“投机取巧”成为了行业的主流,而“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工匠精神也渐渐被资本和市场磨破了棱角。 不过归根到底,IP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对IP本身粉丝的“消费”。粉丝冲着原著去看电影,却发现商业改编下的电影失去了原著的味道。票房卖座的同时口碑却遭遇“滑铁卢”。在观众娱乐消费逐渐理性的趋势下,这种圈钱的模式并不会长久。 另一方面,资本这只“看不见的手”参与下的电影市场变得不再多元。以前不久火即一时的《战狼2》为例,切中“爱国主义”的最大公约数,加上媲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让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电影本身的成功也将约束下一部电影的发展,不管下一部成如何拍,都将逃不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主题,以及吴京作为硬汉的人物设定。
电影行业需要新思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成就了电影的今天,也同样可能摧毁电影的明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