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代购”人群,「PPbuyer」2015年成立之初,在代购、跨境游客和终端消费者之间建立连接。但在撮合模式中,C端流量的获取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在PPbuyer创始人胡志荣看来,代购仍然占据了跨境交易的半壁江山,是跨境交易主要的供给力之一。那么,如何让代购和平台建立紧密的连接?围绕代购的核心需求,一是货源,二是客源。当流量成本走高,而代购又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群体,「PPbuyer」开始延伸到上游,为代购解决货源问题。 从品牌、厂商及线下店-代购-终端消费者,定位服务于上、中、下游的跨境服务商的PPbuyer打通了整条链路,为原来混乱的、无章法的交易提供了一条标准化的路径。
对于代购而言,代购通过PPbuyer Pro接单,可以在社交链中完成与C端的标准化交易。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售后、增值服务由平台管控。此外,代购人群的特点是需要垫付资金、付出时间、承担运输风险(尤其是海关风险),但如果能够由品牌或厂商直接发货,代购无需垫付资金,也无需承担运输风险。 而对于线下店来说,线下店对代购处在一个“又爱又恨”的状态。代购交易客单价高、频次高,爱的是销售表现的提升,恨的是扰乱了线下店的正常销售,影响日常用户的消费体验。 为此,PPbuyer建立了针对上游的“跨境+”体系,直接招募海外线下店、海外品牌及厂商入驻到这一体系中,如果代购需要销售该品牌厂商的产品,可以直接由海外的线下零售店或品牌的后台直接发货,直邮到消费者手中。这样一来,代购的角色就从“跑腿”转变为了内容营销者;线下店从代购的货源中心转变为产品的体验中心。 目前,PPbuyer主要发力日本市场,根据公司提供的数据,在日本已和14个品牌、超过1000家线下店建立合作,覆盖了1500个SKU,积累了15000个日本代购。 区别于传统跨境供应链,PPbuyer更着力于海外线下零售的改造——在PPbuyer合作的日本线下店可以看到,产品价签下方有一个特殊的二维码,标明该产品可以提供国内直送服务。当代购去采购的时候,用PPbuyer App扫一下,可以看到商品的采购价格、运输时间、详细信息,将链接发到社交圈即可。除了不用跑腿、降低运输风险之外,品牌集中供给可以拿到较低的采购价格。同时集中供应的合法合规也帮代购规避了政策法律上的风险。
而普通游客也可以通过微信扫码直接购买,回国后,仍然可以通过链接进行二次、三次复购。这也是品牌和厂商希望看到的,即使在游客回国之后,仍有能够建立连接的途径。此外,由于代购门槛的降低,游客也可以转化为代购。 胡志荣表示,对海外零售和品牌而言,代购和游客是自带流量属性的跨境KOL,在销售的同时能够实现社交圈的口碑传播。代购、游客形成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数据,PPbuyer实时反馈给上游品牌厂商及店铺,使其能够快速的进行销售布局和推广策略的调整。 不过,目前PPbuyer合作品牌大部分是短尾的标准品,对于长尾的非标品,仍然需要代购来采购。胡志荣告诉36氪,长尾的非标品利润更高,运输压力更小,代购可以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这些商品上面,短尾的标品则由海外线下零售店及品牌来满足。 此外,PPbuyer已和国内线下彩妆店合作,推出扩展性的PPbuyer体验店,目前在中国已经和美妆连锁店品牌SN’SUKI合作推出了数十家体验店。大量的高价SKU店内是不备现货的,仅有体验装。彩妆店可通过PPbuyer合作的海外线下店及品牌实现个性化的供货,或者寻找PPbuyer代购在海外购买后直邮到店。一方面,彩妆店可以在不提升囤货压力的同时增加店内SKU;另一方面也为代购带来了新的客源。 盈利方面,目前PPbuyer向代购收取1%的交易手续费,向上游厂商收取5%-10%的佣金、一次性入驻年费及广告营销费。此外还有一定的增值服务费(保险、物流、数据服务等)。 日本之外,公司计划在2018年将模式复制到欧洲和澳洲,在国内合作开设100家线下体验店。PPbuyer已获得微店、成为资本的天使轮融资,创始人及核心团队均为互联网连续创业者,有多年互联网从业经验。目前正在进行A轮融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