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抢了!双11创业者优选服务! 在南方周末,有一个很经典的行文比喻“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所谓的一二三四,就是指写文章里面的四个基本元素: 叙述,就是很正常的陈述句。 描写,主要是场景描写和细节的描写。比如:大海波涛汹涌;太阳透过云层投射下来。这叫描写。 引语,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背景,交代一些背景材料和知识。 新记者学习写作,要把一些经典文章打印出来,然后用不用的颜色标记这四个元素。属于叙述的把它标绿,属于描写的标红,属于引语的标蓝,属于背景材料的标黄。“分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这篇文章这么美妙,就像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每个作者有不同的行文特点,做了这样的分析之后,可以看到有些人很擅长描写,文章里红色的地方就很多;有些人善于用引言,蓝色的地方就比较多。 这样讲太空洞,我下面给你现场示范拆解一下。 我们先看下面这段文字,来自文章《惊惶庞麦郎》,因为作者”透视“一般的行文视角,这篇文章在2015年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 他能坦然地说出有违事实的话—即使这能被人轻易戳破。他指着《人物》记者笔记本电脑上台湾地图的最上端,为自己作证,「这是基隆,我就在这长大。」「那是台北。」「哦……那我是在台南长大的。」他快速虚指了一下,然后用力按了屏幕几下,想关掉页面,但失败了—他误认为这是可触摸屏。然后突然火了,摔了电脑,机身边缘被磕出一个小坑。「这就是你采访大明星的态度?你是查户口的吗?」 开头第一句是叙述,标绿。紧接着下一句是动作描写——“他指着《人物》记者笔记本电脑上台湾地图的最上端,为自己作证”,标红。下面三句是人物引言,标蓝。然后下一句又是动作描写,标红。之后又是人物引言,标蓝。标记完颜色之后,也就是下面这样: 他能坦然地说出有违事实的话—即使这能被人轻易戳破。 他指着《人物》记者笔记本电脑上台湾地图的最上端,为自己作证, 「这是基隆,我就在这长大。」「那是台北。」「哦……那我是在台南长大的。」 他快速虚指了一下,然后用力按了屏幕几下,想关掉页面,但失败了—他误认为这是可触摸屏。然后突然火了,摔了电脑,机身边缘被磕出一个小坑。 「这就是你采访大明星的态度?你是查户口的吗?」 可以发现这一段四个要素间的节奏是:12323。也就是叙事—描写—引言—描写—引言。 这种12323的节奏,在这篇文章里面多次出现,也是作者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你可以直接去借鉴和模仿的。比如下面这一段,也写得很精彩。 庞明涛说,自己那时「最好最好的朋友」是姑姑家的奶牛。喂牛时他蹲在一旁看奶牛吃草,一看一下午,「吃得特别快,边吃边屙,屙起来一大坨一大坨的。」聊到奶牛,庞明涛不再绷着,露出少有的天真兴奋的神色,他猛拍了下手,「牛奶真的太好喝了,我该给奶牛也写首歌的,我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标记出来之后,也是12323的节奏,就是这样: 庞明涛说,自己那时「最好最好的朋友」是姑姑家的奶牛。喂牛时他蹲在一旁看奶牛吃草,一看一下午,「吃得特别快,边吃边屙,屙起来一大坨一大坨的。」聊到奶牛,庞明涛不再绷着,露出少有的天真兴奋的神色,他猛拍了下手,「牛奶真的太好喝了,我该给奶牛也写首歌的,我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先来一句叙述,接着一句描写,再来一句引言,最后再来一句描写,再来一句引言。这种方法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弱的新手来讲,蛮有效的。 这是一个段落内的节奏,接下来我再给你看一下段落之间的节奏是什么样的。这次换另外一篇文章,GQ的《失败者李晓峰》。这篇文章有1万5千字,但却是微信上的超级爆款文章。所以你可以想象,这么长的文章一定写得很精彩。 下面这几段都是在写主人公李晓峰训练多年的战术。前文对主人公艰辛的逆袭故事,已经铺垫了很久,这一部分就到了主人公收获胜利的时候,之前压抑的情感都在这里得到了宣泄: 在Sky的巅峰时期里,他几乎只使用这一个战术,但罕遇敌手。“我是很死板的人,赛前制定好的打法不会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