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当然是很简单的去把业务梳理清楚,明确你的价值用户,然后在用户会产生贡献的点上,都埋下数据;接下来就要去归纳用户行为的贡献程度了。 譬如,一个内容平台,很关键的,当然是匹配你内容消费者的内容贡献者是你的有贡献用户,那么衡量他们的贡献,可能就是活跃程度(包含登录、互动、内容创作的次数)、内容数量和内容质量;一个做供需平台的,最关键的,当然是你的供需两端的活跃度和提供出来的供需总量,这个就要针对自己的业务去做梳理了。 Step2:定义权益池 要做用户体系,必然会产生「歧视」,因为你能提供的平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然要把更多的资源提供给高贡献度用户来交换他们的贡献。于是,权益池就一定是优先要考虑的点,怎么去归拢资源,怎么去分配这些资源,分配给谁,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去关注的,而且是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好,原则上,权益池只能扩充,而不能削减,当然,可以替换。 Step3:划分等级 用户一定是要被「歧视」的,如果没有歧视就没办法去划分不同层次的用户去做针对性的运营。而用户的等级划分一定是要非常慎重的,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去划分等级,基于RFM的模型是可以作为参考和调节的对象。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你建立了什么样的等级模型,一定要知道,这事儿还没有完,要继续往下走,下面的步骤很关键。 Step4:跑数据与试运行 模型建好之后,就需要按照真实数据去在后台跑一段时间,建议最短也要跑3个月,跑这么长时间的原因,是为了要看基于用户的真实动作,用户会呈现出来的分布状态,以及配合这样的分布状态,你的资源成本会变成什么样子。 可以正式上线的标准很简单: 确实能做到资源对有贡献用户的有层次的倾斜同时成本可控。 大概就是如此,去试试看,再看看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吧。 #专栏作家# 张亮,微信公众号:zhangleo198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知乎大V,互联网从业者;《从零开始做运营》作者。聊产品聊运营,偶尔深度。分享一切有益有趣的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