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我们会看到,内容型产品的补贴逻辑,已经和最早大规模使用补贴的打车和外卖有了很大的差异。比如滴滴快的等打车产品,是为了培养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而饿了么美团等外卖产品,是为了培养用户在网站和app(而不是电话)进行订外卖的习惯。 那么,既然通过补贴获得的好处那么多,为什么过去内容型产品在其发展道路上,比如论坛、博客和知乎等,基本都没用过补贴这一招?现在补贴被如此频繁地用在内容型产品上,可能和如今的互联网竞争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平台型产品用补贴吸引供给力度小的那边,或者两边一起补贴,以更快速度达成两端供给两端的平衡,比如滴滴,乘客少了司机不愿意,司机少了乘客不满意。 如今的用户,更难伺候,稍有不满意,就会卸载产品。更快达到供需平衡,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好的用户体验。但是要注意,在这里的补贴依然是一种良性的策略,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外部竞争,在双边市场达到供需平衡之后,一般无需再补贴了,这个平台经济会自发良性运转下去。 2.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已经被过度研究了,任何的新产品刚刚经过验证,就有对手开始以十倍甚至百倍于你的资源开始补贴用户推广产品,细水长流充分挖掘市场需求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干快上抢滩登陆成为主旋律。 如今的互联网需求和竞争分析,已经到了惨烈的地步。任何一个想法刚被验证需求可行,一帮竞争对手可能就已经集齐资源蓄势待发了。共享单车如此,充电宝如此,无人零售也是如此。 某大厂的投资总监这么说过:“我刚入行的时候,只有BAT这样的大公司有战略部或者战投部,而现在,现在几乎超过百人的公司都会设置类似部门或者职能,大家对市场所有的新东西和动向都保持狼一样的嗅觉。一个新的东西出来,很快被各个公司的战略部、投资部以及VC、PE、HF的分析师过度研究,信息的传播和消化的速度都超过任何时期。” 其实在互联网的早期,产品竞争的倾轧现象还没有这么夸张。马化腾当年想60万人民币把QQ卖给张朝阳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过,真假无从考证,但我们应该都记得,直到QQ开始靠游戏大肆盈利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种拥有海量用户但不赚钱的产品是可以期待大量盈利的一天的。 如果当年的腾讯QQ在上线半年内,就遇到补贴百亿规模来做IM的对手,今天的互联网格局就很难说了。起码这样的补贴规模,早就可以满足当年小马哥卖掉OICQ的心理价位,甚至可能还溢出好多倍。 3. 如果产品发展路径是对的,补贴可以让产品更快达到成功并抢占红利;如果是错的,那就给产品提早判个死刑,要么调整方向,要么再融一笔钱去做新产品。 归根到底,这三条的本质,总结起来就是:时间比金钱更重要。何况这个市场,VC们都不缺钱。 从这三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的互联网产品的发展理念,它和过去的MVP原型试错、小步开发迭代和等待爆发增长完全不同。比如,悟空问答很早就开始用流量和金钱去“补贴”头部的问题回答者,每月向签约答主支付的费用已从最早的每月1万元增长到最近的1000万元以上。 这种补贴的力度和策略前所未见,它既满足了第一条原则里提到的快速满足供需双边的平衡:在一个问答社区,提了问题没人答,很尴尬;来了大V没人问,会冷场。也同时可以让竞争对手没有太多余地去研究分析和调动资源,在其反应过来之前就拿下市场。如果发展方向对了,那么我一骑绝尘,如果错了,我省下时间去发展别的产品。 最后,再强调一次,纯烧钱的补贴是没有意义的,补贴过后必须留下什么。对于内容型产品来说,乍一看,补贴是为了获得内容,尤其是优质内容,但内容本身并不是目的。由内容所带来的规模流量、关系沉淀和社区氛围,我相信才是各大平台补贴的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