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你写幽默类的文章的时候,记得要套方法论,看你要写的文章属于哪个形式,而后才展开具体的写法。其实现在的搞笑类文章很像现在的小品表演,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小品表演,演员都喜欢抖包袱。包袱就是笑料,与相声、二人转等传统曲艺中所说的包袱是一样的,在作品中添加包袱的目的就是要增加作品的喜剧效果,这个过程叫“抖包袱”,但有可能使这个包袱的人说完之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旁边的人(也就是相声中捧哏位置的人)要做补充,让这个包袱响,叫翻包袱。所以有时我们看小品相声表演时,如果一个演员把包袱不经意甩出来,我们就会说“这个包袱藏得好深”。还有一个就是讲黄段子,而这个黄段子也是埋藏了很深的包袱,比较“隐蔽”,可能有些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过了。 那么如何写好搞笑文章呢?第一,你得搞笑得起来,或者是你这个人得有个合乎情理的笑点。那么问题就在于,这个搞笑的度能不能惹人发笑了。 举栗: “他摔倒了。 ” 这是原笑点。 “黄历写了今日不宜出行,他摔倒了。” 这是正确的逻辑,稍微丰满了笑点。 “在新娘新郎交换戒指的一霎那,全场空气中似乎已经开始凝结人们的泪水,终于新娘终于忍不住大声抽泣:摔得好痛呜呜呜呜…” 这是不正确的逻辑,算是出乎意料的搞笑。 不过搞笑文写来不如写段子博人一笑,文章字数太长反而让人不愿继续读。这时候反而不如拿着非常长的稿子,准备充分地站在读者面前清清喉咙摆好架势,留白几秒,然后一脸悲怆 3、人们更愿意分享那种可以让人产生社交参与感的文章(即社交货币) 用一些案例来体现这个“社交货币”:社交货币是能建立或增进(购买)社会关系的东西。比如一篇可以传递你心声的软文,或者可以成为谈资的软文,体现了身份的奢侈品,可以增加活动影响力的大V。这些社交货币的价值组成都分成实际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两部分,比如健身软文使用价值是内容本身包含的知识,虚拟价值是塑造自己健康的形象,LV包使用价值是装东西,虚拟价值是体现了身份,大v在活动中使用价值是谈话内容,虚拟价值是聚拢了人气。 这些社交行为一直都存在,一直都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渠道。比如博客、开心网、人人网、微博、微信…分享平台不断更新替代,但是分享的特征贯穿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倾向于分享他们所见的能对自己有益的事物。以前我们叫做这种行为叫做“爱秀”,但是这就是社交的谈资。 但是,社交货币如果体现在内容资讯上,则主要表现出来的文章形式大概就是产品宣传文章、或者活动推广文章了。在写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依照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去分析。首先需要做的是了解目标消费群体的社交心理及消费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那产品宣传类的文章都要遵循用户的哪些心理呢? 1、成就心理 这是愿望与现实达到平衡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意为成就感。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而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通常是容易被分享的,借以表达“我真行”的心理诉求。最近火爆的游戏王者荣耀则是充分利用人们的这个心理设计产品、做营销,比如三连杀、五连杀、MVP、超神成就标榜,并鼓励用户分享。 2、从众心理 好奇心和焦虑感作崇,但凡大家都在一窝蜂做的事,自己也很容易会受驱使的参与其中,尝鲜、猎奇或者是凑热闹,仿佛不跟着去做,自己就像吃亏了一样。而且从众现象掀起的热潮本身也集聚了足够的关注度和谈资。比如,火爆异常的喜茶,几个小时排队买一杯奶茶,真的是只是为了满足喝一杯茶的基本需求吗?自然不是。 3、炫耀心理 如今,很多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成分远远超过实用的成分。炫耀心理源自于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分享的原因可以是新奇、漂亮、有趣、稀缺、昂贵、吸睛等,换取他人的羡慕、关注、认可,并获得虚荣心上的满足感。比如,一些非常富有的人士为了炫耀其极强的支付能力,往往会选择价值几千甚至上万的世界名牌手袋;许多品牌推出的“限量款”或者限定名额的活动,而有幸成为“幸运儿”的消费者,不免在社交平台上大肆分享炫耀。 4、攀比心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