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指标的圈定的人数不一定多,但贵在精准。拿到这些高质人群后,运营需要通过各种利益点或者事件营销来鞭策用户购买转化。销量是其中一个目的,更主要是对这些用户培养心智,品牌认知,留下宝贵的口碑,供后续的营销做铺垫。 总结一下,可以简单通过以下几步走 营造稀缺感,稀缺效应 了解产品自身情况,核心价值 根据产品属性,圈定精准人群 各种营销手段强化用户认知,购买转化 最关键的一步,形成口碑,做好铺垫 高潮期如何圈定人群 如果说普通商品是占据货架的位置,那么,优秀的商品可以说是占据了消费者的心头,占领其心智。营销的本质也大抵如此,通过各种手段,触达用户,影响其心智。当消费者有购买需求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这个商品。 经过启动期的沉淀,已经可以拿到高质人群的对产品的相关反馈。这部分反馈对其他用户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此时,应该把产品的理念打出去,尽量多的push到多维度的人群,不断的曝光,再提高产品知名度对同时,更能提升销量。 伊利网红产品“byebye君”,通过大数据勾勒出人群画像,来了一场跨界的营销案例。
与双11狂欢节绑定,结合大数据,有效的与消费者进行对话,一天时间销量达30000件。 全棉时代则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借助微信的大数据势能,将品牌能力输出给更多的潜在用户,并通过京腾计划,直接闭环到京东购物。
全棉时代找到了几类用户: 全棉时代官方微信关注人群 对家居,母婴用品 京东全棉时代购买用户 加购或收藏过的人群 通过这些人群画像,找到了更多的潜在种子用户,其曝光更是达到了2472.6万次。 一般来说,人群范围可以无限放大,但要考虑清楚其投放渠道能否承载这个量级。所以,所有的潜在用户,都可能促进消费。 还是以移动硬盘为例,筛出如下人群 曾经对移动硬盘有过兴趣行为对人,一定周期内,有加购,收藏,搜索或下单未购买行为的人群 移动硬盘相关性品类,在一定时间,有过购买行为对人群 在之前,整个营销链条是断裂的,对品牌或者商品的认知,发生在电商以外,而购买行为却在电商内。
如果这些人群能够在社交网络和电商有mapping关系,那整个链路就是完整的,例如微信和京东,淘系和微博。 稳定期该怎么办? 整个营销过程,不单单是引导消费者发生消费行为,更多的是撬动行业杠杆,用新品打出市场效应,获得更多其他的资源。 通过高潮期对产品理念的透传,消费者在心智上可能会有新品的一席之位。当新品过渡到稳定期后,产品的销售逐渐趋于稳定,新品不再是新品,而是一款常规的商品。 潜在用户的购买率一般为1%~2%,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可能只有2个人发生购买行为。剩余的98人中,还有50%对商品是完全不感兴趣的。 49人对新品感兴趣,但是,并没有购买。他的心智怎样?会不会成为新品的用户? 还是用大数据筛选一下吧, 高潮期时,加购,收藏,搜索但未购买,30天内仍然加购,收藏或搜索同款某个属性相同商品的用户 高潮期浏览过新品,次数>3,但未购买 这两类人群,是有购买需求的,但是并没有购买,是什么原因呢? 你可以随机抽取部分人群,比如抽取100人,用大数据做个实验: 查看100人的购买力 查看100人的促销敏感度 查看100人的购买品类倾向 查看100人的职业/地域 从以上元素,能看出这些人的具体放弃购买的原因 可能是价格原因。价钱没有让他满意,促销没有吸引力,手头并不宽裕,但是真心想买,怎么办?如果给个折扣给他,会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呢?当然!满减,满赠,打折,或者优惠券方式,随你怎么玩。 可能是消费者对这个品类不感兴趣。这部分人群,价格时打不动他的,那么尽量把产品好的方面展现给他,培养心智,当他有需求时,自然会找到你。 最后说几句 总结一下我们上面说的事情。 新品首发分三个阶段,启动期,高潮期和稳定期。 启动期营造稀缺感,找到高质人群,形成产品调性,供未来其他消费者参考; 高潮期传播认知,尽量多的触达人群,让消费者从认知到认识最后达成购买交易行为; 稳定期重在复盘,分析未购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并通过相应手段进行适当挽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