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用户把这两类支出归到了不同的“心理帐户”,衣服买给自己的是“日常衣物支出”,但是买给心爱人则会归为“人情或情感维系支出”,显然大多用户会更舍得为后者花钱。 6、还可以提高付款后获得的快感。 比如可以抢红包,可以参与抽奖,可以享受VIP会员等等,让用户眼睛往更远的地方看,而不是眼前的付款。 7、可以利用禀赋效应。也就是一旦物品被认为是自己的,就会提高对它的价值评估。 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 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 所以,如果想要消费者更干脆的付款,可以先让用户觉得这个产品是他的,产生虚拟所有权,比如DIY、比如试用、比如个性化定制、比如参与感。 举个例子,我们看很多电影和电视剧,在拍卖的时候,为什么很多人会一路加价到底?甚至会超出自己的心理预算。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都是那么有钱的人,怎么会如此冲动?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虚拟所有权心理在作祟,想想看,每次出一次价我们都会有自己已经占有这个拍卖品的感觉。 而一旦我们自认为已经是这个拍卖品的所有者了,就会强迫自己一次又一次出高价防止失去这一所有权(虚拟)。 是我的,你们休想抢走! 8、用户花钱买了某产品后,担心自己会失去别人的认同,或者损失自己的形象。 他们有这样的顾虑,怎么办? 可以为购买增加公益属性,比如购买就会给贫困儿童捐出一部分。也可以塑造大品牌形象、被很多人买,很有逼格的感觉。还可以增加产品的潜在属性。 就像之前的日本一个电饭锅产品案例,广告是:做饭更快。很多家庭主妇都想买,但是担心买了后婆婆觉得自己懒,损失了自己的形象。 而之后这个电饭锅公司就把广告改成:给家人更健康的饭。 这个时候这些家庭主妇就纷纷给钱购买了,因为这个时候她们的形象变成了一个为家人着想的好媳妇。 这样就会打消用户的顾虑,整体而言,就是不断增加购买的正面社交属性。 9、很多时候,购买某个产品会让消费者觉得不符合自我印象,进而产生“内疚感”、“亏欠感”、“不道德”等心理负担。
常见的像各种享乐型产品、奢侈品等。比如很多人购买奢侈性消费品,都会觉得:我太浪费钱了!有时候消费完还会有强烈的负罪感。 这个时候,最常见的就是倡导享乐、放松的感觉,减少消费者心理负担。现在的年轻类产品都是这么玩的,而且几乎所有的啤酒广告都是倡导: 别想那么多,爽快、放松、狂欢,从而减少消费者心理负担。 10、最后一个就是零风险承诺,这个不用多说,就是让消费者付钱更放心。最简单的比如什么“假一赔十”、“30天无理由退换”。 这些东西,有和没有完全不一样。 总而言之,消费者想买你的产品和最终付钱,中间其实也隔着不少东西。 你要知道,人在真金白银付钱的时候,都会心痛一下,会产生不适感,导致最终放弃购买。 所以,做营销一定要想办法降低用户这种付款时的痛感,不到最后不算营销完成。 以上只是一部分方法,希望能给你启发。 以上。 木木老贼(公众号ID:mumuseo) 关注木木老贼,新媒体营销运营更轻松。这是一个新鲜、有趣、有料、有货的营销运营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