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认为他的诚信网络已然成为各大银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提供者,阿里巴巴有理由获得一定的收益。这对银行来说,是不能接受的,银行业普遍认为首先这是不合理收费,其次这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阿里金融更愿意提到的是,大量的网商小微企业在网上辛苦积累的信用得不到认可,倒在了银行的信贷门槛之前,能通过这一门槛的企业比例极低。 阿里金融则从数据和网络入手,开发新型的微贷技术,寻求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新途径。阿里表示希望能通过这种实践,扭转外界对于小微企业信用的认识,让小微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所积累的信用能实实在在地成为企业有价值的资产。 这也让建行重新思考。阿里巴巴所拥有的这些企业信息建行希望直接拥有。徐捷说:“我们最看重的是让客户多一个网上的渠道,形成和客户在支付结算、传统银行业务的对接,我们看重信息的捕获。融资服务最基本的内容是对信息的掌握,线下信息丢失量很大,在网上捕获交易记录,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行实时的授信。这对企业来说提高了效率,拓展了渠道;对银行来说,加强了信息服务。” 建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刘建忠称,客户在传统线下有大量交易,中间有融资需求,拿不出证明来证明这些交易,“我们建立这个平台可以最大程度地追求信息的真实性,是为了对客户负责。” 银行的诟病是:交易记录可以通过不同手段增加,不完全是真实的。刘建忠称,建行看重电商平台是有效的客户,有效的交易,有效的金融服务。银行不能用第三方的交易记录做为融资的凭据,这样银行还必须保证第三方支付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如果自己有这个平台,那么建行就可以保证真实的客户和有效的交易。同时,建行还会实现线上交易记录和线下贷前调查的结合。所有在善融商务上架的产品,都是建行负责录入的。 超级公司? “在合作中确实有这个感觉,它在控制客户的网络信息。它处在银行和客户的中间位置,可以把两边断开。你不给他好处,它就变相不给你信息”,一位与阿里巴巴有合作的银行业人士表示。 慢慢地,工行、建行与阿里巴巴的合作都在减少。阿里巴巴这个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更多地被推荐给了阿里金融这家成立不久的小额贷款公司。事实上,阿里巴巴也在2010年4月即拿到了小额信贷牌照。阿里金融所开发的新型微贷技术是其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关键所在。数据和网络是这套微贷技术的核心。 阿里金融再度强调其天然优势,即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重视数据,而不是依赖担保或者抵押,不仅极大降低小微企业融资的门槛,也让小微企业在电商平台上所积累的信用价值得以呈现。 从2010年4月阿里巴巴拿到小额信贷牌照到今年6月底,阿里巴巴信用金融部门已经为超过12.9万家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总额超过260亿元,阿里金融已经实现单日利息超过100万元。 庞秀生称,还是要把交易主动权掌握在交易参与者各方手里,需要理顺整个金融服务的供给,不然就增加交易成本了。“我们要直接和客户连接起来,和客户的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连接起来,客户在网络活动中的联系,银行要自己掌握,虽然目前来看,从电子商务平台上发生的业务在整个建行的业务中并不算大,以后商务善融平台越来越壮大,我们并不排斥它做大。” 浦发银行移动金融部高级经理冯亮称,银行做电商有银行的优势,有的银行做电商是消化掉现有的积分,有的银行考虑把企业和个人客户做整合,这是一种优势,尤其对有些规模很大的银行。 “银行做电商现在没有标准,有很多模式,其实银行还是解决客户需求为主,将上下游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打通,了解客户的交易流,银行就可以提供给客户一些授信,还有就是网银登入量很大,加个电商进来,产生互补效应”,但他同时承认,电商行业的两个支柱,有风险投资和企业文化高效率、创新快速,是商业银行所没有的。 有意思的是,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业界人士认为如果他们和银行的合作终止,银行会很着急;而银行业多数人士认为,电子商务业更着急,因为它的服务是不完整的,客户希望得到一个完整的服务,这就是为什么阿里巴巴想去办银行的原因了,而电子商务这个行业银行要想介入,门槛并不是很高。 关于阿里金融的发展规划,阿里金融对本报记者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阿里金融仍会将自己的业务重心锁定在小微金融服务的创新,力求为更多的小微企业服务。目前,并无向银行转制的考量和意愿。 而关于建行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的未来,建行表示,这并不是一个法人机构,而是和网银建设一样,是建行电子银行部的一部分,是一个成本部门,未来也暂时没有将其独立成为法人公司的打算。建行已经把风险白皮书交给监管部门,银行也有互联网的许可和网上的信息服务资质,这并未涉足实体经济。 张常胜称,金融和电子商务有着天然的结合点:“电子商务网站日积月累有交易资本信息,这才是最珍贵的,这些不是简单的信息,有大量的长期资金往来,银行也是看中这块,银行要借助这些才敢放款,用客户经理的话,成本也高,信息不对称,有些小企业有自己的一本账,很多信息都不是很真实的。” 但也有互联网资深人士认为,金融和电子商务需要的商业基因是完全不同的,未来可能还是金融的归金融、电商的归电商。 (本报记者石俊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