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进入年底了,不管是传统零售业还是电商企业都进入了“促销季”。这不,这周就迎来了圣诞节和元旦两个节日。传统零售业的促销已经拉开序幕,不少商家都做了不同种类的促销活动。与他们不同的是电商企业促销势头并不大。这也难怪,毕竟电商才刚刚经历了两场声势浩大的促销,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电商本身都很疲惫。即使如此,电商的促销依然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为了防范前两次促销带来的种种问题。北京市工商局、市商务委、北京电子商务协会近日召集44家电子商务企业提出,今后网站举行大型促销时不仅要向工商部门提请备案,还须制定完备的客户服务应急事件处理方案。 调查显示,今年已接收网络购物投诉25649件,占投诉总量的52.3%,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86倍,问题集中在消费合同、售后服务、商品质量上。投诉位居前5位的商品是:手机及手机配件、日用杂品、家用电器、服装鞋帽、食品。虽然问题和问题商品都集中体现的几个方面,但细心的网民已经发现这些问题已经涵盖了网购甚至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的来说这些问题早已有之,但是经过这一年的电商价格战和电商大促销已经把问题极大的暴露出来。面对这些问题的不断尖锐化,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干预措施也在情理之中。 工商部门干预电商促销是一大进步 上面所说的问题早在今年8月份的电商价格战中已经暴露了出来。甚至引发了电商的集体信任危机,但是这些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而且在之后的促销战中愈演愈烈。对于电商来说他们看到的双11的促销辉煌而不是它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说双12的相对失利对于电商的发展利大于弊。因为这不得不让他们冷静思考出现的问题,并开发新的途径。但是由于之前的劣习,靠自身的自律来杜绝这些问题还是一个难题。这时,北京市职能部门的干预正好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 这一事件不仅在解决问题上具有进步的体现。同时这也是国家不断加强网络管理和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的重要体现。通过地方的相应管理、约束措施的出台来帮助整个国家完成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管理措施本身就是一大进步。北京工商局、市商务委、北京电子商务协的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同时我们应该把这种地方性的监管措施做成小范围的具体实施举措,并一步步的扩展开来。以小见大的完善对电子商务乃至整个互联网产业的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是消费者和网民所期待的。 对解决当前的网络信任危机有很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自8月份的电商价格战以后,网民对电商信任危机依然存在,而且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虽然电商企业也做了补救,但是由于力度不够,或敷衍态度等等,使得这种信任危机实际上是在越演越烈。笔者身边就有朋友不愿意在电商促销的时候去购买商品,主要还是担心价格有猫腻,物流跟不上等等。消费者在这种信任危机的主导下已经自觉的错开电商促销。在这时由政府部门出面采取的相关措施更有说服力。 当消费者和电商之间出现信任危机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有第三方的出面调解。虽然说信任危机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靠电商的诚信,但是就目前的这种形式最好的还是有第三方作为担保在它们之间建立最基本的信任。政府的职能部门有一定的强制性,通过强制性的条文来规范电商行为并做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是解决信任危机的最直接的举措之一。一方面可以规范电商行为,强制性的要有他们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的心里更有底,让他们觉得改善已经不是嘴上说说,而是一种真实的行为。 消费者能否买账要看具体成效和实施力度 虽然说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能不能解决各种问题,促使电商向良性发展还是一个未知数。网民或许并不买账。网友刘坤2011就表示“得,成立个电商管理局吧!一边要取消审批一边又加卡增哨的。它违法,你就依法办事好了。打打价格战,消费者喜欢。你折腾啥?”网友google001也提出质疑“呵呵,企业家会答应吗?以为企业家都是菜鸟?看看资本的力量吧,过不了多久,工商局长要下课”。可见这场信任危机以根深蒂固。政府如果没有一定的行为力度根本不可能真正的起到作用。 “雷声大,雨点小”可能是我们对某些举措、法规的认识。虽然网民是迫切的需要相关的职能部门为他们的利益保驾护航,但是口头上承诺看来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就像网民所需要的,遏制电商出现的种种危害消费利益的行为还是需要有正规的法律条文和相关的执法机构依法办事。真正的能为消费者讨回公道,同时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还有一点要明确的,政府出台的相应措施应该是建立在维护消费者和电商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而不能出现消费者所担心的直接打压了电商的打折促销,既不能使消费者得到实惠,也不能促进电商的良性发展,反而打压了电商发展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