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聚集了众多文艺青年的豆瓣也在加快自己的商业化节奏,在原有品牌广告和互动营销的盈利模式基础上,增加了电子商务相关的收入。2012年至今,豆瓣的书影音产品都进行了商业化尝试,如豆瓣阅读上的付费电子书、豆瓣FM的PRO版,以及豆瓣电影在线选座购票功能。 逆向生长 在2010年之前,蚂蜂窝只是简单的“博客+小组”形态,以目的地归类游记。从2012年3月开始,蚂蜂窝加入了SNS社区的特点(相互关注、好友新鲜事、动态消息提醒),由社区的信息传播通路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从而以人际关系提高社区对用户的黏性。陈罡反倒认为蚂蜂窝的快速成长得以于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爆发,加速了个人信息流动,使口碑营销的效果被一再加强。 为了抓住用户,豆瓣花了大把的力气做用户研究和产品设计。豆瓣老用户会发现,这家网站大概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改版。 2010年 4 月,豆瓣改版,从论坛社区为主过渡为以人为中心的社交产品结构,重点突出信息传播与产品交互,豆瓣社区与豆瓣图书、豆瓣影视、豆瓣音像各自独立。2012年底,豆瓣再次进行了改版,每个产品用黑条隔开来,让用户在使用豆瓣阅读、豆瓣读书等产品时独立感更强。“我们发现,用户对豆瓣各个产品的使用模式越来越清晰,但对于豆瓣整体的认知却比较模糊。”豆瓣高级产品总监谭国铭说。 对于承载了社区的功能豆瓣小组,产品经理们花费了更多功夫:提升小组内容多样性;让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将小组的入口提到了豆瓣顶部导航,让内容的发现变得更容易。随后的检测表明,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是独立访问小组的。 经营了8年的豆瓣小组,由用户创建的小组数量,至今已经超过了35万个,其内容包括旅行、购物、美容、美食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于微信、微博的轻量、碎片、单维度的信息,豆瓣在完整沉淀内容、多维度组织、结构化数据上体现出了差异优势。 这些完整性的内容并不会被吞噬,而是会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进化出更强的形态。比如最近豆瓣小组热播的故事《与我十年长跑的女朋友就要嫁人了》,已经被著名导演陈国富买下了电影改编权,此前的《失恋33天》也是改编自豆瓣小组的一个直播帖。 这种事情也经常发生在天涯,《浮城迷事》、《大魔术师》、《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20年》都改编自天涯的连载贴。而自天涯成立至今,网帖、网事被编辑成图书的有3000多册。而且微信、微博等新社交工具的出现,从某种角度来说正在为论坛激发新的信息活力、并帮助内容传播。 就在网易社区关闭后的第6天,天涯社区在三亚举办了第四届营销高端研讨会,天涯副总裁陈勇特别提到,天涯对新媒体的冲击做出了反思,开始尝试与新的产品形态结合,打通天涯论坛、博客、微博及无线客户端等产品。虽然,微博在短期内迅速吸引了上亿用户,也确实从社区分走了一部分流量。“但由此说社区将死,如果不是为了新闻噱头,不免片面偏激了。”会后不久,天涯公关部发出了一篇新闻通稿,题目为《社区,不会消失的江湖》。 原文:
西祠必须放低身段,以一个地方社区的姿态面对未来 站长之死:互联网界夹心层的梦想反思录
被遗忘的“活化石”:BBS没落中求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