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猛小蛇、李安科等创业老臣的离去,方兴东继续加大了对职业经理人体系的引进。就在融资1000万美元后,博客中国大肆招兵买马,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员工从40人快速扩张到400人,其中聘用了十多位副总裁以上的高管。 创业公司在发展到一段时间,开始逐步引入职业经理人是可以理解的,但完全割裂开来则是大忌。因为职业经理人都是带着原来老东家的做事方法和套路进入,因此,不可避免的会用原来熟悉的自己人,这样,每个职业经理人都可能形成一个小的派系。如果和原来的创业团队割裂开来,那么,将会形成巨大的文化冲突。 当时的博客网,就是这样一种把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基本分开各自为战的格局,这样虽然吸引了足够多的职业经理人,但这些职业经理人的进入不仅挤走了原有早期加入的创业者,也挤压掉了卢亮和谭涌泉这些中期加入的实力派创业者的空间。 更致命的问题还在于,方兴东还在不断寻找新的以及名头更炫的职业经理人进入,这让博客网的内部管理能级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甚至是人人自危的状态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方兴东的一人独大,也让博客网一直没有形成强悍团结的团队,自然也无法形成强执行力的文化,只能限于无休止的内耗中。 梦之城项目放大内耗 梦之城的项目则让这种内耗得到了极大的放大。 梦之城的项目是一个模仿腾讯Qzone的项目,这个项目在2005年之后成为腾讯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收费模式上也很清晰,与SP结合收用户的钱。 方兴东当然知道SP能带来什么。熟悉博客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博客中国的崛起与2003年对SP的负面报道导致宕机紧密相关。不过,这一次方兴东想的是借SP来做收入。他甚至早在2005年初就收购了一家有SP资质的公司,为的就是能进军这个市场。 这足以理解为什么方兴东当时为什么对做流量如此看重。甚至有说法称博客网把融资来的钱用来招人之外就开始买流量,冲alexa排名,但对此并没有得到当事人的正面确认。 博客网的流量主要来自三块,一方面是博客中国的死忠,但这些流量价值很高,但在博客网体系里属于没人关注的范畴;一方面是木子美和女性话题带来的流量,这些流量是真实的,但商业价值不高;博客网还有一部分的流量是刷出来的,因此,博客网虽然排名很高,但广告效果并没有达到相应的地位,谭涌泉所领导的广告销售团队虽然做了很多努力,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对一心想把收入做上去的方兴东来说,这无疑杯水车薪。 让包括谭涌泉、卢亮在内的当时博客网的核心高管不解的是,此时的方兴东是一个“惟流量论者”,以为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尽管方给自己找出的理论依据是“大集市模式”VS“大教堂模式”,但是就像芙蓉姐姐接受的关注度难以转化为等量的经济价值一样,博客网以另类方式形成的流量也难以获得等量的回报。博客网以芙蓉姐姐作为象征,真是有点宿命的味道,不期然都在狂热的社会热议之后走向沉寂。 方兴东执意要上梦之城,在他看来理由很是充分,能带来流量,也能转换为收入,而且也有合适的人,但让他很郁闷的是内部基本没有什么力挺的声音。卢亮以没有多余的技术力量表示不支持,谭涌泉以靠这个来刷广告收入不妥予以反对,这让方兴东很恼火,他首先提拔了来自263,之前在卢亮下面的沈枫出任博客网总裁,让谭涌泉只做CFO,同时单独拉出去一摊,让荆涛成立个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封闭开发做梦之城的项目。 但或许是荆涛团队不力,或许是Qzone的成功是依托QQ,或许是博客网本身不具备做用户体验的人才储备和行业经验,梦之城迟迟不能问世。 到了2005年10月份,方兴东亲自找到卢亮请求技术支持,卢亮没办法,找到博客网公认的全能工兵辛利军,辛利军跑去救场。 紧赶慢赶,梦之城这个项目总算赶在2005年年底上市,但更多是东施效颦,并无什么特色,用户没什么感觉,基本没有流量,加上此时SP市场监管开始加强,因此,这个项目就这样无声无息下去了。 梦之城的失败让整个博客网的内斗开始公开化。方兴东抱怨卢亮海归做派,技术实现能力不够,卢亮抱怨谭涌泉没有尽好CFO的本份去限制方兴东,但其实更被抱怨的还是方兴东。 (未完待续,明日会将最后三节发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