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王旭升离开了工作两年半的豆瓣,创建了美食类网站“下厨房”。和传统的互联网学习做菜的方式不同,下厨房是以烹饪为主题,建立的工具型分享社区。这个平台还有着“豆瓣”式的烙印,UI简洁、风格清新、用户层次也较高。 目前,下厨房的团队有10多个人,而大部分员工都在负责产品技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下厨房并不生产内容,而只做平台的搭建和技术的支撑,给美食爱好者搭建一个线上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谈及创立“下厨房“的原因,王旭升表示,选择美食领域,首先是因为自己有需求。在做下厨房之前,王旭升曾浏览过多个美食网站,发现传统的美食网站并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他认为,“美食是一种富有感情的东西”,一个和美食网站应该有更好的体验。加之,当时王旭升在豆瓣负责的产品已经进入了正常运营的阶段,他开始思考尝试新的方向。 当时,整个大的互联网环境都在讨论移动互联网,人们开始看到移动互联网的潜在价值,意识到如果仅仅将思维锁定在PC方面会有些局限。整个大环境的影响成为了王旭升创立“下厨房”的客观因素。 在个人需求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下,王旭升理想中的业务领域必须符合三点要求,首先是自己对其感兴趣;其次是自己所擅长的事情;最关键的是它必须以移动优先。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深受豆瓣影响的王旭升更加偏好做精神层面的事情,他希望自己做出的产品能够给用户线下的生活带来切实的便利和更好的体验。 突破瓶颈:专注产品本身 和所有创业团队一样,下厨房在成长过程中也曾遇到过瓶颈期。王旭升表示,下厨房曾经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对家庭烹饪这个领域成长路径的判断失误。 在产品上线初期,下厨房通过豆瓣及新浪微博积累了大量用户,且这些用户有着很高的活跃度。这些都致使下厨房团队对市场形式过分乐观,他们认为,下厨房不需要像豆瓣、大众点评一样,要在前期作出长时间的内容和品牌积累。因此,整个团队在做事的方法和节奏方面都比较冒进,工作重心也更加偏向于编辑和运营方面。王旭升坦言“我们太急于找到一个安全期,希望能够做到自负盈亏,却并未尊重UGC客观的生命周期。” 但是,后期的用户增长、用户下载量等数据让王旭升意识到整个策略存在过于激进的问题。这也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思考将产品的重心回归用户。王旭升坦言,也是那时候他意识到美食类网站对于用户而言只是一个查询工具,并未深入到用户内心。 王旭升希望做一款不一样的美食应用产品。“那时,我有将近小一周的时间都在网上观察用户怎么使用家庭烹饪,甚至去试用竞争对手的应用,然后再去反省下厨房是不是能够给用户带来独一无二的体验。”而正是因为这个教训,下厨房到目前为止,只做出了极少的商业化运作,而更专注于产品本身。 王旭升坚信,渠道很重要,但是对于下厨房来说,产品才是第一位的。 未来走向:试水电商 截至目前,下厨房已经有了1000多万的安装量和180万的注册用户。在这种情况下,王旭升坦言也经常会考虑下厨房的商业模式问题。 因此,下厨房在今年8月14日上线新的项目——“厨房有点田”。事实上,这并非下厨房第一次在电商方面的第一次尝试。在此之前,下厨房曾有过内容和电商的结合,比如将用户所需的调味品链接到一些电商平台。但是不久后,王旭升发现这种“导购”的模式并不可行。原因就在于,对美食所需的的生活用品大部分用户会选择在线下购买。 “有点田”是帮助生产和销售终端搭建的一个平台,农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宣传自己的产品及种植理念;而用户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农作物的种植、生产过程,从而影响到用户的购买决策。简单的说,“有点田”就是“和农庄合作打包出售邮寄蔬菜”。 王旭升表示,他希望“有点田”能够帮助一些只会种植、不擅营销的传统农场。通过口碑相传的力量帮助用户了解这些农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