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想在新三板市场上坐庄,面临着非常大的难度。 坐庄玩砸了,控股股东也被深套 这是一个坐庄坐砸了的例子。 某新三板公司,2015年初挂牌新三板,2015年6月开始做市。公司的业绩并不算好, 2013年亏损,2014年盈利200多万。但是管理层很会“玩”,挂牌半年时间内,就用股权质押、增发等方式融资15亿元。揣着融来的钱,公司开始搞大动作了,花大价钱购买了大股东控制的另一家公司。 在一级市场上尝到甜头的控股股东并没有就此停下来,又将手伸向了二级市场。2016年5月,作为劣后出资人参与了一只资管产品,这只带着三倍杠杆的资管产品被设计出来,目的只有一个——用于购买公司自己的股票。这个产品总规模为1.2亿元,控股股东作为资金补偿方,为整个产品兜底。 万事俱备,控股股东开始撸起袖子,直接进场简单粗暴的买买买。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买成了公司二股东。然后公司开始停牌,筹划重大事项了。 时间点掐的就是这么准。敢放手加杠杆地买,并且亲自出面托底,看来控股股东对公司未来的股价很有信心。 公司股东不仅在融资市场上玩得转,还为公司“玩”出了流动性。公司最多时拥有33家做市商,仅次于华强方特(834793.OC)和联讯证券(830899.OC),是新三板上流动性最好的股票之一,日均交易量更是一度居做市企业前5名。 但不巧的是,公司停牌的半年间,整个新三板市场行情和交易越来越冷清,公司筹划的重大事项也无疾而终,2015年底从大股东手上高价购买的资产又暴露出巨额亏损问题。三块巨石一起压垮了公司股价,复牌当天暴跌47%,资管计划应声爆仓,公司不得已又开始停牌。 控股股东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一系列失误,导致控股股东导演的这场戏仓促收场,资管计划被深埋,控股股东自身也面临巨额赔付。 资管公司短炒一把,浮盈一亿顺利出局 说完了这家“功败垂成”的公司,再说一家“皆大欢喜”的公司。 盘子小,流通筹码有限,很少的资金就能撬动股价,再加上处在IPO和扶贫概念的风口上,这样的公司是资金围猎的天然标的。 这家股本仅有8500万的新三板公司就符合上述特征。在2016年IPO行情下,该公司股价暴涨7倍,成为整个市场上最受关注的大牛股。 在众多围猎资金中,有一家资管公司在股价暴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市场人士从一系列蛛丝马迹中发现了这家短炒一把、推高股价、然后成功出局的资管公司。 2016年9月9日证监会推出扶贫政策,接下来的一周中,该公司股票开始放量,成交金额达到1799万,股价也跟着暴涨了62%。随后5周,公司累计成交金额达到2.78亿,股价从最初的7元涨到27元。接下来的5周,该公司股票成交缩量,累计成交金额1.68亿,但交易价格依然维持在28元-31.5元之间。 到了12月5日这一天,公司股票开始突然放量,当日成交金额达到1.96亿,换手率高达15.64%,并创下了99.21%的振幅。就在这一天,因为股价异动,某资管公司的名字出现公司公告中,这家资管公司当天以30元/股的均价卖出了650万股。这一天之后,公司成交量迅速缩小。 这家资管公司持股比例一度达到流通股的15%,但显然它只是在短炒,因为它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公司中报的股东名单中,而9月9日扶贫政策推出前,公司股票成交量一直很小。所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家资管公司是在扶贫政策出台后,才开始建仓的。 如果资管公司在前五周完成建仓,按650万股估算,建仓成本在1亿以内。以12月5日30元的平均成交价格计算,账面浮赢可能在1亿以上。 虽然这家资管公司出局了,但是游戏还没有结束,因为IPO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投资者还在接力,等待和公司一起登上A股的那一天。 新三板市场坐庄困难重重,一不小心就会被埋 虽然这家资管公司的手法堪称“漂亮”,但是平心而论,想在新三板市场上坐庄,面临着非常大的难度,一不小心,就容易成为第一个例子中的控股股东,引火烧身,把自己套进去。 最根本还是因为,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匮乏,流动性匮乏又造成量价背离。这就使得坐庄变得很难很难。在一个没有流动性,没有韭菜,投资者都成了精的市场上,你说庄家和投资者到底谁割谁? 我们先温习下坐庄的一般套路:首先由公司配合大宗交易商拉升股价,股东随后把股份卖给交易商,交易商再在二级市场抛出,两家分享收益;或者公司跟私募串通,公司打压股价配合私募建仓,随后由私募拉升股价,公司借机释放利好吸引散户追入,私募再抛盘,由两家分享收益。 假设一家新三板公司也想要坐庄,很快它就会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根本没有流动性(韭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