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转化能力,渠道型媒体能不能把更多的搜索转化成广告点击,这种天花板相对高。针对第二种品牌型媒体,天花板是你能不能做成品牌。 自媒体如果不能做成品牌基本就没戏。毕竟历史上博客及现在的微信公众号,或许都会有降温的时候,真正让一个东西活下来的是“品牌”。我觉得36氪已经是一个品牌了。如果它仅仅是内容的堆叠,而没有塑造品牌,大概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
新媒体创业沙龙专场 热话题:内容付费 吴晓鹏(华尔街见闻):内容付费在财经信息领域,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比如FT和华尔街日报。这种形态非常成熟,可能有百万量级的付费用户。但是这种模式在中国能不能行得通,目前不太清楚,这是财经媒体的模式。第二种是券商研究所模式。主要提供的是服务,比如说给基金提供服务,然后基金分仓获得收入。 对于第二种,可以把整个社会的专家资源利用起来,成为一个云研究所的模式。这个模式在线下非常成熟,但在线上目前希望能够做一些探索。对于研究机构而言,内容本身是很难收费,但如果雇一个人每天早上给你打一个电话,把东西给你读一次,我要为这个服务收费。这里面有很多服务的成分在里面。 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你的流量还是最核心的一个东西,是否完全转型成收费,我们看未来的数据再来做进一步的决策。 纪中展(知识分子):如果从内容付费的角度来讲我极不看好,天花板极低、用户太少,想收费的人太多。我自己也想过能不能我也开一门课,199,然后招收100个人也可以。但是后来想想要干一年,成本太高了,最后只能找流量。 36氪如果做内容付费是有价值的,这个不是说请投资人去分享这一年的投资心得,这不是最有价值的。如果是把投资人请来讲一年,他每天看什么项目,这是有价值的,资讯比学习更有价值。 比如说把50位最顶级投资人的朋友圈地址栏做成一个信息,我都每天会看,我就知道他去哪家公司了,这就是资讯的价值,如果定99块钱一定有人买。包括每天关心什么,包括50位顶级投资人的朋友圈发一条,这个就有价值。 老话题:传统媒体和媒体转型 纪中展(知识分子):传统媒体人在这轮的新媒体创业和内容付费中并没有优势,(传统媒体的经历)甚至成为束缚。 最近听了很多传统媒体人的产品和建议,我每次都想用一句话去总结——木匠永远认为月亮是木头做的。传统媒体人有太多的固有思维,到现在还没有产品化的概念。换句话说,能不能把一件事情产品化。 传统媒体人包括我自己过去也一样,高估了自己过去的优势、背景,产品化的能力不够,并不能把这些人和事连接在一起,从而变成产品。 张志清(第一财经):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原来享有了很大一部分的渠道溢价,然后渠道优势没有了。原来你看上去可以覆盖很多用户,发现用户也离你而去,所以现在对于传统媒体转型来说,不要只是做搬迁式的转型,而是要做更深耕细作的转型,核心还在于要建立起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 有了这两块以后,当渠道溢价和流量红利消失的时候,依然能够为用户去创造出新的价值,能够通过这样的用户跟商户连接,才会寻找出新的商业模式。广告的商业模式越往下走,对于很多不是超大聚合式平台来说,会越来越难了。所以它必然要找到新的一些商业的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的建立一定在社群。 张强(蜻蜓FM):作为一个互联网的音频平台,其实早期的时候一直在做转型。第一个阶段其实是获取用户,所有的运营、数据分析都是为了获取用户,整个移动互联网现在也进入到流量的变现阶段。 现在整个对于用户的分析维度、数据整理,都以变现这个角度去考虑。广告变现相对好一点,可能跟获取用户的逻辑很像,但是进入到付费的角度以后,其实很多地方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其实也是个很大的挑战,也都是些创新,要不断做创新,才能真正把付费做起来。我觉得其实,如果我们算一个新媒体,其实也一直在做转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