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务模型测算来看,盈利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当一辆单车的使用频率达到一定高度时,从用户身上的收入就可以覆盖成本。而且,毛利率接近50%,但是需要有好的运用和管理。” 一次参与共享单车项目投资的私募机构人士在与21世纪资本研究院交流时表示。
如果说当下愈演愈烈的共享单车竞争,正由于ofo、摩拜等各参与方在倾力增加单车铺放数量以期提高竞争力的情形下,转化成为背后投资方的资本大战。 那么,当战局中的一方“浅尝辄止”,决定避绕共享单车之路,并凭借政府付费投资的有桩公共自行车业务登陆资本市场。 这对于正站在风口上仍在用“理想”和“盈利”碰撞的共享单车市场,似乎是一种别样的味道。 4月6日晚,证监会公布主板发审委2017年第48次会议审核结果: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获通过。 永安行此次顺利过会,迈过了其登陆资本市场进程中的关键一坎。但需要指出的是,永安行并非“共享单车第一股”,因为其业务模式同ofo和摩拜有着显著的不同。 一次有克制的尝试 2014年,仍在北京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的戴威与4名合伙人一同创立了ofo共享单车,开展以平台共享方式运营校园自行车业务。 几乎在同一时间点,胡玮炜怀着“随时随地骑到一辆自行车”的想法成立了摩拜单车项目。 在2016年下半年共享单车获得资本青睐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创业项目之前,ofo和摩拜蛰伏了近两年的时间。 与ofo和摩拜一出生就带有理想色彩标签不同的是,在公共自行车行业,永安行不仅比它们更有资历,而且从盈利来讲,业务也更加务实。 对于永安行来说,共享单车也只能算作它在行业火热态势下进行的一次有克制的尝试。 永安行成立于2010年8月,法人为孙继胜,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为7200万元,并与2013年改制成为股份公司。 公共自行车行业有两种模式:第一就是社会资本投资、用户付费的无桩公共自行车,也就是共享单车;第二,则是政府付费投资的有桩公共自行车,这种模式正是永安行主要业务。 并且永安行业务覆盖范围并不在一线城市,而是要集中于三线及以下城市及周边县、镇区。2014年至2016年的三年间,来自三线及以下市县的收入占到了永安行总收入的85%至90%。 事实上,直到2016年下半年起,永安行才开始在原业务未涉及的一二线城市进行少量的共享单车试点布局,投放量仅为5万辆。共享单车业务带来的营业收入36.83万元仅仅占到了2016年总营收的0.12%。 摩拜仅在广州一地就达到了10万投放量,而ofo的累计投放量接近290万。 在整个行业遭到热捧的情况下,永安行对于共享单车的尝试也得到了资本伸出的橄榄枝。 今年3月1日,包括蚂蚁金服和深创投在内的8家投资机构与永安行签订了投资协议,约定投资机构向其子公司江苏永安行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增资,获得少许股权。 但是,就在IPO前夕,永安行选择与蚂蚁金服等终止该投资合作。终止的原因则可能是公司管理层面对激烈竞争态势下,对于市场前景和盈利模式的顾虑。 招股书中披露,公司管理层鉴于近日社会上存在部分对无桩共享单车投放和运营管理提出异议的观点,公司本着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和谨慎投资的原则,公司与上述投资机构再次协商,各方同意放缓投资进度,终止上述投资合作,并签订《终止协议》。 据披露,投资机构同意与公司继续保持对无桩共享单车业务的持续关注,待条件和时机成熟重启投资谈判和合作,继续支持公司在无桩共享单车领域的发展。 21世纪资本研究院发现,虽然合作协议终止,但是蚂蚁金服和永安行仍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由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提名,于2016年10月成为永安行七位董事之一的朱超,现任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发展部资深总监。 盈利能力的碰撞 永安行此次IPO欲公开发行2400万新股,计划投资5.98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补充公共自行车建设及运营项目运营资金。 ofo、摩拜同永安行的碰撞背后,是不同商业模式下盈利能力的碰撞。永安行的收入并不是从用户的身上获得,而是主要来源于政府采购。 据招股书披露,永安行2014、2015、2016年度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81亿元、6.20亿元和7.7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8亿元、0.93亿元和1.16亿元。 从2016年总营收组成来看,系统销售模式收入2.39亿元、系统运营服务模式收入5.34亿元,两个合计占比达到了99.8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