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涛汹涌、暗潮涌动,这是近期创业孵化市场给笔者的最大感受,仿佛有一股浓烈的杀伐之气突然降临到了“春”的大地上。
两极分化,创业孵化市场“大考”已开始 没错,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战略下,创业孵化市场的春天似乎又来临了——首个粉科技孵化器落户苏州、爱尔威孵化器即将在常州启动、京东创博会孵化器要做文创企业的“硅谷”、首家民营自治区级孵化器在南宁诞生、郑州到明年要发展40个创客空间和孵化器……这只是近一周时间内创业孵化市场的简单掠影。 笔者前段时间曾抛出过一个数据——目前全国约有4298家众创空间、3200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400余家企业加速器,以现在的趋势,万马奔腾,指日可待。 矛盾和危机已经开始激化。创业者早就不够用了,资金、人脉、专业要素等资源似乎也不够用了,现有的盘子就这么大,缺乏特色、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的孵化器即将大批出局。 与此同时,另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与前两年大批海外孵化器蜂拥进中国的创业市场一样,今天,国内一小部分有实力的创业孵化机构开始陆续走出国门,将创业孵化服务瞄准了海外市场。譬如橡胶谷孵化器近期就与美国休斯敦签约要建中美跨境孵化加速器,刚刚登陆新三板市场的麦腾股份更连续与以色列著名孵化器Startup East、美国Loeb创新实验室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快速开启全球化布局。 是国内孵化市场蛋糕不够大、不够分了吗?也对,也不对,这要从孵化器这个事情本身说起。 孵化器的本质:集聚要素,并且输出价值 孵化器和前些年盛行的产业园区集群本质上没区别,本身应该是一个生产要素集聚的地方,理应尽可能地集聚、吸收和优化配置资本、技术、人力、信息甚至理念、文化等要素。那些只玩工位租赁、联合办公的玩家其实一开始就错了,或者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有意识地错了。 而集聚要素,在当下必然要放置在全球视野中,不管“逆全球化”风潮是不是已经客观存在,经济全球化都是个无法逆转的趋势,尤其在一些新兴科技创新领域,要素的全球流动更是无法也不能阻挡的。 在要素集聚基础上,下一环则应该是如何激发要素间的耦合效应,并将这种效应进行价值输出,产业集群如是,孵化器也如是。正如麦腾创始人孟庆海所言,孵化器应该是一个价值发现和价值成长的地方。
从这个维度来看,国家力推创新驱动只是顺应趋势,而孵化器的最大作用其实也在这里,链接全球的创新要素、资源要素并进行价值输出,将国内的优质项目带出国门,将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理念引入国内,成为嫁接全球要素的桥头堡。 没有这种大格局,孵化器事业就只能沦为“锅里斗”,相互蚕食,然后被不断涌来的“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所以,诸如麦腾等创业孵化机构开始加速国际化布局其实有很强的战略启示意义,也有利于疏导甚至激活国内过于臃肿的创业孵化市场,进而反哺创业大环境和创业者。 当然,有战略意义是一回事,有没有能力和魄力去践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其实又回到了孵化器的创立初衷以及沿着初衷所积累起来的竞争壁垒上来了,否则沉淀不够,别人的康庄大道就成了你的不归路了。 其实前两年也有一些孵化器有过国际化的尝试,譬如德必园区早在2012年就在欧洲开设过园区,2016年又在美国硅谷建了个两栋一层建筑的园区,德必在海外的布局整体上还是偏空间型,资源整合、专业服务能力弱了些。当然也有比较成功的,如国内最早走出去的民营孵化器代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和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两家也算是实力雄厚、鼎鼎大名了,也说明这条路其实是走得通的,就看你的能力够不够。 孵化器突围:三大能力决定胜负 那么,国内孵化器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应对当前的复杂形势并突围而出? 第一重能力是资本、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这是孵化器具备竞争性的基础支持条件。孵化器没有强大的创投基金、创投联盟支持,就不要奢谈为创业者服务了,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很多创业者的核心诉求。而资源整合能力除了打通财税等基础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资源、流量资源、媒体资源以外,笔者认为也应包括对优质项目的吸引和筛选能力,并形成有效的项目集群。专业服务能力则一方面考较的是孵化器对创业链条上各环节的理解和管控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如何更有效率地适应和满足创业者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