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并不完全是为了得到知识,核心并不是把一本书卖掉就好了,真正的服务在书卖掉后应该才开始。哪怕在半军事化和工业化管理的我国中小学校里,上大课(无差异化的内容输出)只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课后作业的批改,学生的课间谈话,针对性的补课,占据了老师时间的大头。而这些,都是服务。 同时,这个时代我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这样三点转变: -从阶段学习转为终生学习:学习不会因为大学毕业就结束,反而可能只是开始; -从分科(专业)学习转为跨界学习:传统的学科分类失效,想要解决现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必须身兼数家之长; -从深度学习转为浅度学习:过去的学习有一种一门学科一定要数年时间钻研下去才算懂的感觉,但现在面对当今社会更复杂的情况,有时候“了解”比“掌握”更有效。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现有的教育行业明显没有能够提供配套的产业服务,这就给了众多互联网产品机会。过去的流量思维已经失效,你不能和BAT为敌,而BAT们已经提供了所有的基础服务,包括关键的移动支付能力。 知识付费领域,服务越深,壁垒越厚。 六、内容成为入口,个人大于平台? 从现状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头部大V的粉丝是跟着人走的,比如李笑来,吴晓波,罗永浩等,他们的影响力是跨平台的,且无视任何产品形态,pc或者app,文字、语音或者视频,他们都可以轻松胜任。他们就是行走的IP,他们的流量也不是平台的流量,而是他们自己的流量。 他们的内容是平台流量的入口,他们的个人影响力大于平台的影响力。 这是我对一些没有原生社区的知识付费类产品的担心,类似当年的分答,名人来得快去得也快,但知乎的原生大V可能就要好得多,说要离开了但又回来的还真不少。 上来就有收入的知识付费领域,看起来很美好,未来的竞争也许会很残酷。类似长视频网站优酷土豆爱奇艺等的竞争,买来的流量,买来的版权,用户却从不对你产生黏性。用户都是跟着剧集走的,哪里首发哪里独播就去哪里看就好了,这就是典型的跟着内容走。 而对于给你提供内容的团队,要么成名,要么赚钱,粉丝or收入,作为平台方,你至少得提供一样。 最后提一个思考题:如果我国中产都不焦虑了,知识付费的模式还能跑通吗? 哦,也许不焦虑,就没那么多人创业了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