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西雅图巴拉德区一条热闹的马路旁,工人们正在完成一条附带有多个停车位的私家车道,上面还有高高的钢雨篷用来挡雨。从提交给西雅图城市规划署的文件来看,店铺开业以后,客人可以线上购买所需商品,然后选择一个提货时间到店里提货,而亚马逊员工则会把订单商品放进他们的车里。
Amazon Go 商店。 在西雅图另一端的索多区,还有一家亚马逊汽车杂货店也在建设之中。去年底,亚马逊在西雅图开始测试新型便利商店 Amazon Go,店内使用了传感器等技术,可以让顾客结账时不用再通过收银员。 知名独立分析师 Ben Thompson 曾评论说,员工工资可以占美国便利店总成本 13.5%。但他的分析暂时用不上,在测试了好几个月之后,如果超过 20 人或者消费者过快地搬拿特定货架上的商品,Amazon Go 的传感器就没法正常工作了。 除此以外,还曾有媒体报道亚马逊 2000 家实体门店的计划——它们有的可以让消费者免排队结账,有的提供路边取货点,有的则提供类似汽车餐厅(drive-through)那样的服务:顾客坐在车里完成消费服务。 从缓慢的开店和测试进度,你能看出亚马逊对线下生意的谨慎。 像阿里巴巴和京东那样考虑收购超市,也是亚马逊正考虑的事情,上周,有媒体报道称他们正考虑买下食品超市 Whole Foods。
Whole Foods 内景。 Whole Foods 超市规模没有沃尔玛那么大,但也有 4000-5000 平方米,是亚马逊之前尝试过的超市面积的数十倍。它的消费者定位一直为中产阶级及以上的消费群体,商品强调绿色有机,售价也相应较高。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共有近 500 家门店。 但跟它其他线下尝试进度缓慢类似,亚马逊似乎没有对这宗收购那么激进。这个传言去年秋天就有了,Whole Foods 市值 107 亿美元左右,营收 160 亿美元。目前还不知道亚马逊准备出多少钱竞购。 为什么要做线下店?一个原因是,物流成本越来越高了 只是,在让传统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流失顾客之后,为什么电商还在考虑进军线下?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物流成本带来的压力。 亚马逊这几年快速扩张物流配送中心,今天居住在亚马逊配送中心方圆 30 公里以内的美国人口比例,从 2014 年的 26% 提升到 44%,为 6000 万名 Prime 会员提供两天到货服务。
2005 年至今,生活在亚马逊配送中心周围 20 英里(约 30 公里)的美国人口比例。 而京东的物流网络建设也追着亚马逊的足印快速扩张。京东销售的日化用品、3C 产品、书本文具等品类繁杂但不追求保质期、新鲜度的产品,已经可以通过覆盖中国 2600 余个县市的物流网络,进行仓储配送。 但资本支出和物流配送时效回报,也是有极限的。 亚马逊 2016 年花了 174 亿美元(约 1200 亿元)在仓储、物流配送商,2015 年这个数字是 132 亿美元。 如果把数字看得更细一点,2016 年第四季度亚马逊为每笔订单支付的费用已经占订单金额 18%。2014 年同期这个比例是 14%。
而对食品保鲜要求极高的生鲜食品,亚马逊要向消费者额外收费才能提供服务。除了 Prime 会员每年 99 美元的年费,亚马逊的 Fresh 服务每个月还要收取 15 美元的费用。 在为网络食品杂货服务 AmazonFresh 投入了将近十年的资源以后,亚马逊只取得了缓慢的进步。熟悉公司食杂业务运营情况的人士表示,公司很难在这项业务上取得盈利,因此这项服务在新区域的拓展非常缓慢。 京东也是面临同样的问题。现在你收到京东包裹,上面依旧印着“多·快·好·省”。 京东在为消费者提供一天三次送货、中大型城市隔天到货的服务背后,是其为每笔订单支付越来越高昂的成本。 从 2014 年第一季度至 2016 年第四季度,京东每送一单货的成本从 10.85 元上升到 12.28 元,而它每件商品的销售收入却从 160 元降到 159 元。订单履约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即便这样,还是没有办法提升生鲜食品的购物到货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