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期不要过多的谈管理和职能,货销动了,才能硬道理。王老板当过多年的副厂长,做事情喜欢按部就班,这在大公司这样做还行,可是对于一个店面的鞋店是不行的,货压得多,资金就占用了,一天天的过去,费用也就耗尽了。 生存,先要生存,每个人都是在第一线,没有什么老板和员工之分的,有些老板还自己给自己印了名片,上面写着销售主管,与人谈生意都不说自己是老板,创业就要「小气」,否则有很多钱也是禁不住花的。 王先生靠着名单打电话的销售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门店关系的建立是要靠面对面的,小老板们唯利是图,以利为上,竞争激烈的今天,渠道和网络都是要亲自跑出来的,当老板会为人,会来事,且是建立在「绝对无风险,有高利润上」的,至于价值观和和品牌力,生决做起来了,还可说,做不起来,说了就是一个毛线。 王先生刚刚创业,这一切都不具备,他更需要走出去率先给员工做出表率,小史同学没有渠道,他不得不走出去,这也是好事,很多创业者就是这样被逼上市场,经历一线的风风雨雨,才有可能找到市场商机,成功的秘诀都一样,随时要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 另外,若是自己掌握了网络资源,即使员工离职,也不至于连货也锖不出销了。 市场不调查 外企进入中国市场,总是离不开调查的,所谓兵马未动,调查先行。麦当劳开一个店,光是统计在店门口来往的人流量,就要记录一个月;可口可乐统计销售量,往往要去垃圾场,找可口可乐的瓶瓶罐罐有多少,再决定市场销量。 开店是一个坚守的生意,对于周边的环境一定要了如指掌,做的都是「熟人」的生意,首先要学会入乡随俗。 1/ 不做不懂的行业,这是一个原则,很多创业者就是头脑一发热,发现这遍地是黄金,别人做得下来,难道我就做不下来吗? 特许经营模式在国内并不是一种很成功的模式,特别是广大的创业者商业基础不是很牢,要不就是完全照猫画虎学总部意见,实践证明,这样方式是行不通的;要不就是本地化,按自己的想法,结果也是做不长久。 2/ 要知道,表面上的调查是没有用的,调查的根本是要找到行业深处的东西,找到事物的本质。 以王先生为例,盘朋友的店做生意,是典型的为做事而做事,这又是犯了一个打工者与创业者身份不符的毛病。找门店至少是要花几天天间,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对于地段、客源、消费水平、文化层次、同行竞争对手等都要考虑到,这不是在花时间,而是在节约时间。 举个例子,我曾接受过一个创业者的电话,他的门店刚租下20天,城管就下达了拆迁通知,原来此门店早就在政府规划范围内,你说,这个调查要不要紧? 服务做不好 要想听到客户的意见,对于免费享受洗足的人来说,肯定都是说好呀,他是不会得罪人的,这样的话也听?若是要听意见,主是找付钱消费的人,客户只有付了钱,才可能对他所付出的价值进行衡量,值不值?或是制定出提意见的范围和要求,结合客户的客群特征,再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调整。 此外,做服务不仅仅是把地扫干净,给客户一个笑脸,它可是一门艺术,在店内的服务规范一定要切实可行,如果是加盟,总部的服务手册一定要学习其精华,去其繁琐,以突出本门店特色为主。 至于门店里引入的一些项目,如果是自己暂时做不了,就不要勉强,以后再搞。同时,对于客户要分大小,重点客户与非重点客户要区分开。 再则说老板不给客户洗脚,这只是一个态度。关键是要知道客户们的想法,服务手法不是放在四海皆准,在武汉的,一定要结合武汉人的消费习惯。再说,新店开张,服务好不好,程序到不到位,老板亲力亲为,一定会感受更多,老板不仅要学会给客户洗脚,还要员工给自己洗脚,要从中找到原因,找出特色,起码客户问起,也要说出个道道来。 事实证明,能主动向老板提意见的员工并不多,在门店经营中,老板的为人和胆识决定了生意的火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