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假期刚过,美团点评的一纸反腐通报邮件又激起了行业对「刷单」的讨论——原邮件公布了美团内部10起反腐败、打黑产的刑事案件,其中就包括了一起「酒旅酒店住宿事业部南京BD吴某等人勾结外部商家和刷单团队,虚构酒店POI交易骗取巨大补贴款」的案情。 这次邮件的公开一方面表达了美团对于内部腐败的处理态度,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这类「黑产」的公开化与普遍化——众所周知,美团当年从千团大战中脱颖而出,后合并大众点评成立美团点评集团,先后介入了团购、送餐、酒店、旅游、电影等多项业务,是名副其实的O2O龙头公司,此前数据显示,美团仅外卖日订单就超过千万量级,集团估值超过百亿美金,是国内独角兽企业中的翘楚……然而公开邮件确认后,看到这样体量的公司还在进行内部大规模刷单造假,影响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美团与淘宝等电商平台四处可以的刷单不同,后者更多的是入驻商家自主刷单、买好评给自己贴金,进而获得更多的平台流量,淘宝的责任边界在于是否进行严格监管;而美团内部的刷单操作则更像是自产自销,将虚假订单与实际订单混在一起冲高整体订单规模,进而获得「额外利益」。 什么是额外利益呢? 了解创投圈子的人一定明白,对于未上市的交易平台类型公司,估值模型中通常包括订单量,GMV交易额、净收入、净利润等指标,早期互联网公司中由于竞争激烈以及培养用户习惯,进行商家/用户的双端补贴已经是常规动作,所以这个阶段一般都是大规模亏损,随着用户习惯养成,头部品牌效应确立,减少两端补贴,最终逐步收窄亏损达到盈利,具体可以参考滴滴的成长轨迹。 在投资早期,利用财务数据估值并不现实,退而求其次来看,订单量与GMV就相当重要了,所以不少平台型公司为了抬高估值,主动大规模刷订单的行为屡见不鲜,甚至先入局的投资人一起隐瞒真实订单卖吆喝,找下家接盘的故事也并不意外,其带来的直接额外利益就是:在融资乃至并购等资本操作上,带来了高估值溢价,最后结果无非两种,运气好点的是用虚假数据拿到了高估值,完成了新一轮的资金进入;倒霉的则行为败露,引起市场反弹最后倒在血泊中,如几年前的「一亩田」等。 事实上,刷单的风气随着投资火热已经存在多年,但如果行业龙头也不愿意遵守规则,市场则会向着更坏的方向发展,这对于体量尚小,融资能力不足的创业公司更是寸步难行。 下面先看看美团自爆的家丑是如何运转的,再说说创业公司该怎么做。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包括美团平台及酒旅事业群等在内的三大事业都有刷单行为,最早的报道见于2015年初,媒体称其刷单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高峰期,约40%的酒店间夜是“刷”出来的」,当年7月,公司称月整体交易额超111亿,刷新了O2O月交易额纪录,而后续的调查记者走访发现,美团在于商户的合作中进行了规模性的刷单行动。
「多家酒店老板称,2015年是刷单最疯狂的时期,基本上所有的商户都在明目张胆地刷单,区别只是数量和模式不同而已,美团的考核是根据间夜量和现金流等提成,所以基本不管是否刷单,甚至还在酒店业绩不好的时候,主动提出鼓励刷单的建议」。 2016年,媒体也曾报道了刷单成本模型,直接指出了合作刷数据的重点: 「假设旅馆的美团价格是80元,一单给美团的佣金是6.4元到8元,去淘宝上买一个美团帐号的价钱是1毛7左右,也就是刷一单的成本最多是8.2元左右,但是美团对酒店时不时会有补贴,之前就曾经有过一个间夜量(入住天数*入住房间数)30元补贴的情况,而且消费者端又有减免的政策,大概2-3单就能减免20元左右。两项补贴加起来,刷单不仅没成本,能排名带流量,而且本身就能赚钱」。 除此之外,分析认为美团与酒店可能也使用了包括:1)一个酒店改头换面成为多家酒店,方便刷更多订单;2)预订页面显示低价,实际入驻加价;3)直接刷好评等玩法,这让酒店预订行业的潜规则直接暴露在大众面前。 2017年,美团宣布5.1期间前的酒店单日入住间夜超120万,「创造行业新高」,再次引发了质疑,核心点在于,「中国目前酒店在30万家左右,每日可预定的酒店库存大概在500万间左右,而要达到120万已经占到的1/4的份额,对于同业的携程,艺龙、同程、途牛、去哪儿等的数据推算,120万的日订单并不合理」,甚至媒体指出,美团所有的每日酒店库存加起来都不到120万,而要「做」这个订单数据规模,刷单行为则首当其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