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其玩法可能包括:1)将钟点房计入间夜量,导致一个房间单日产生多个「过夜」订单;2)团购酒店后退订,也会带来虚假的订单量;3)是直接用户入住刷单——根据媒体报道,2016年7月以来,一个70余人的团伙勾结数十家入驻店铺和美团内部员工,利用平台退款结算流程进行刷单诈骗,在10余天时间里骗取金额高达500万元之多。 一系列的虚拟交易行为抬高了订单量,推高了公司估值,某种程度上给O2O市场带来了虚假的繁荣,无论是行业龙头、投资方、还是普通用户,都不得不得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种环境显然会大幅影响到了自身的发展。 上述事件中,刷单的的原始动力是公司意志还是个人行为,外界难以获知,不过根据今年1月媒体文章,「新美大估值已经从2015年前的180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降幅超过三分之一」,如果因估值下滑导致刷单止血在被曝光进而追责,多少有些得不偿失。 从「刷单—提高估值融资—用融资款继续刷—再次融资」已经成了恶性循环,2015年曾火热市场的明星该公司「一亩田」正是倒在了这样的恶性循环里——为了最高订单量与交易额,甚至出现了「一老板购了999.999吨毛桃,公司日均刷到3.2亿流水」的故事……最后,公司在谎言中出现资方撤资、资金链断裂,大规模裁员,进而「神话」破灭的丑闻。 在这个大背景下,市场就自然出现了创业公司不得不进行「防御性」刷单——如果别人都进行虚假的订单交易冲估值拿融资,自己只给出真实交易数据,显然与拿到更多钱的对手难以抗衡,这是行业里普遍的认知。 综上来看,刷单的危害不言而喻:在行业层面,虚假数据造成了大量资本泡沫,催生了行业的整体估值,造成了不存在的泡沫与虚假繁荣,一旦破灭则会引发行业整体萧条;创业层面,刷单成了「毒瘾」般的存在,规则被破坏却没有监管,等同于鼓励造假,让诚信者无法生存,劣币驱除良币,融资款无法真正用在有价值的业务上;用户层面,面对平台上的预订数据乃至好评数据都无从辨别,更容易引起消费纠纷,失去对整个平台的不信任感。 最后,创业者应该怎么做呢? 在融资等资本运作下,更应该明确告诉有意向的投资人运营实情,即使过往有过刷单历史也应开诚布公,在整体泡沫期的集体行为意识更多人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当下创投市场已经过了看订单量与GMV等「虚」指标的阶段,健康的成本结构模型与现金流更容易受到资本青睐;另一方面,相对专业的机构在现在的DD(尽职调查)过程也更注重订单的结构来源的回溯,在刷单已经成为「行规」的情况下,靠假数据去「骗」融资将变得成本越来越高 最后,美团的成长能走到今天并不容易,整个过程鉴证了O2O行业的血雨腥风,近期公开内部腐败,坦诚刷单行为是好的开端,但未来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确立行业的道德准则,而创业公司则应该寻找找到真正合适的商业模式,减少乃至停止为了漂亮数据而进行虚假交易的行为。 永远不要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