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投资项目的风格整体上偏严谨。拉出新三板企业年报,会发现很多企业挂牌之后收入增加特别明显,伴随收入增加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增加也比较明显,这种情况就要深究了。因为这种财务指标突增,不是所有行业都有背后的商业逻辑做支持,所以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由,还原企业真实情况。 当然,不排除行业本身有爆发式增长,而企业确实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这种企业,就是我们要找到进而投资的。 也就是说,虽然新三板为我们寻找项目提供了便利,但从研究、尽调项目角度来讲,这个工作量并没有减少,我们不可能只根据企业披露的公开信息就去投资,必须对企业、行业进行系统的研究。 在对企业开展尽调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外围研究,就好比说我想追求你,我可能不会上来就约你吃饭,尤其是你身边有很多追求者的时候。我需要把你身边所有的闺蜜都了解清楚。这样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基本了解七八成了,如果这时我仍旧对你感兴趣,我就会邀请你出来吃饭,如果我了解发现你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那我可能就不会进行尽调。 在尽调中,我们通常会对一个企业进行外部、内部两方面的调整。实际上从外围对企业进行研究比从内部研究要难得多,因为必须要聚焦整个产业链。比如研究锂电池,那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所有的领域我们都必须了解清楚。这样,我们就建立了一个框架,而不是摸黑去企业尽调。就像素描一样,基本的框架比例、特征有了之后,再通过内部尽调具体刻画。 我们的投资模型简单来讲是三个模型,第一个是经营模型,其中涉及到很多财务模型,统称经营模型。第二个是现金流模型,简单理解就是企业自主造血能力怎么样。第三个模型是投资模型,就是什么价格投资,什么价格退出,未来是否会被稀释,稀释情况如何。 这是三套模型,每个模型里面还会嵌套十几个小模型,但是它们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 三、Pre-IPO是很好的投资机会,应该赚三部分收益 我认为Pre-IPO是很好的投资机会,我们也准备发一只专门投资Pre-IPO企业的基金。但我们做Pre-IPO投资,一定不是投机的做法。 现在Pre-IPO投资很热门,但市场上很多人把IPO的故事讲烂了,大家觉得Pre-IPO就是在企业上市之前投资,上市后退出,赚取一二级市场差价,从结果来看没错,但这是纯投机的行为。 我们会以价值投资为主,聚焦现有投资领域进行Pre-IPO投资。其实这是两个维度,纵向维度是行业、价值维度,横向维度是时间,代表企业的发展周期,发展早期叫VC投资,中后期叫PE投资,快上市的叫Pre-IPO投资。 对于我们来讲,要取这两个维度的交集。也就是说,我们钻研的领域本身有价值,且又到了Pre-IPO的节点,满足这个交集才是我们要投的企业。 真正的Pre-IPO投资是一件非常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不是赚一二级市场差价,而是三部分收益。 第一部分,分享企业高增长带来的收益。 什么叫高增长?如果企业每年增长20%,这意味着投资五年之后退出,就算不上市,也可以赚两倍。既有IPO概念,同时也处在高增长行业中的有价值的企业,这两个维度不能丢掉。 第二部分,分享一二级市场的差价收益。 这部分收益的技术含量体现在,并不是所有拟IPO企业都能闯关成功。现在证监会每周发审会的通过率在80%左右,如果所投企业IPO失败那也赚不到所谓的差价收益了。而对企业IPO的判断,本来就是投资机构的金刚钻。 证监会现在每周审核十几家拟IPO的公司,这些企业里有没有你所研究领域的企业?证监会关注哪些问题?哪些企业被否,哪些没有被否,原因是什么?还有你关注的行业里哪些企业在这周申报材料了,有没有阅读招股说明书?招股书里对这个市场格局的描绘和你了解的格局是否有偏差?以点带面去了解行业,怎么做行研?就是这样根据不断浮出水面的企业去做行研。 第三部分,分享企业上市之后,由市值管理带来的收益。 企业上市之后,为其做市值管理也是一份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现在的二级市场不会为简单的市值管理而买单。投资人要真正帮助企业做并购、进行产业资源整合,让企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这样投资者才会买账。 而且,投资机构在挑企业的同时企业也在挑选投资机构,从企业角度来讲,如果他们愿意在条款和估值上有所倾斜,那是因为你有别人没有的竞争优势。比如,投资后是否能形成资源协同效应,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增值服务?能否帮助企业完成资本市场的再运作,挂牌、上市、并购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