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品牌战略来左右消费者的选择?这是捕Sir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冯卫东先生所给出的答案,读完后深受启发。 这一期,捕Sir就与你分享冯卫东先生的这篇思考。作为天图资本的首席投资官,冯卫东先生参与了天图所有项目的投资决策,其中不乏周黑鸭、百果园、蘑菇街、小红书、德州扒鸡这样的著名品牌。他的研究心得,值得你花时间阅读。 消费品的定义 我们做消费品投资,其实做的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关键在于我们对消费品的认识和别人不一样。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和别人差不多的,我们也认为农产品、电话机都是消费品,但是后来发现有些消费品根本不具备消费品的特征,周期性非常明显。 大家都说消费品是抗周期的,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那我们如何定义消费品?那就是必须用自主品牌来左右消费者选择的产品和服务。这个定义其实是非常关键的,都是交过学费和惨痛教训悟出来的。 通常投资机构都不愿意细说自己的教训,这次我来坦诚地分享一个。我们早年投过厦门一家企业,它生产的是无线固话。因为中移动要通过这个不用接线的、基于移动网络的固话和中国电信竞争,所以这个企业成长很快,3年时间利润就做到了7千多万。 当时是雷曼兄弟和我们抢这个项目,雷曼兄弟一方把合同都签了,但是企业觉得跨国公司雷曼的决策效率太慢,就选择了我们。当时我们还窃喜,以为国际大行看上的项目一定是错不了的,于是我们就投了一个多亿。 接下来就开始走厄运了,遇到金融危机,雷曼破产,A股IPO停止,企业耐不住,跑去台湾上市。开始台交所很欢迎,然后又遇到两岸关系波折而停止。最惨的是遇到中移动人事地震,已经中标备货的订单迟迟不能执行。最后存货贬值,贷款逾期,企业破产重组,我们损失很大。 不过运气不好并非根本原因,真正原因是企业生产的无线固话并不是消费品,它其实是为中移动代工的,企业的品牌根本左右不了消费者的选择。 中移动给顾客什么产品顾客就用什么产品,企业只是将自己的产能竞标销售了出去,哪有招标式的消费品?另外,我们也不懂技术,因此当我们去判断技术方向的时候就容易犯错误,整个固定电话品类都面临危机,移动固话又怎么能逃得掉? 所以现在我们强调要去投品牌驱动,而不是技术驱动的项目。这个案例让我们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消费品,也教会了我们不要去盲目迷信国际大行,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 定位理论的三个发现 我们专注消费品后,越来越发现消费品投资的核心是品牌。很多人认为消费品是个红海,没有什么门槛。但其实并不是,每个消费品牌领域数一数二的品牌都是非常挣钱的,就跟印钞票似的。 经过不断摸索,我们发现定位理论是个不错的研究品牌的理论,而且我们认为定位理论最重要的发现有三个。 第一个发现,竞争的终极战场是顾客的心智。 很多企业心智里是没有顾客的,只有完全忘记自己知道的,回到初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白,才能真正体会从顾客角度出发的顾客心态。企业竞争的地点也不是向来都在顾客心智中的,历史上也是发生过几次转移的。 第一次转移是生产力匮乏的工厂时代。产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甚至还需要批条子才能买得到。比如长虹崛起时的彩电,就是要批条子才能买到的。但是随着生产力和产能的发展,供求逐渐平衡,很快就过渡到第二个阶段市场时代。 工厂时代的标志是产能为王,市场时代反过来变成渠道为王。只要卖得出去,就能生产出来,产能已经不是问题,于是出现了娃哈哈这样通过建立供销联合体,建设庞大渠道而成功的企业。 非常可乐依靠大渠道卖到了70个亿,但是这也是渠道为王时代的顶点。当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将自己的渠道下沉的时候,非常可乐就在市场上找不到了,可能只有在非常偏远的山区才能找得到。
*图片来源:壹伴 这标志着我们进入了第三个时代,就是心智时代。可口可乐不光在市场上出现,更是出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所以我们说有两个货架,一个是市场的货架,一个是心智的货架。非常可乐只是摆上了市场的货架,但是品牌的真正作用是在心智的货架上进行预售。非常可乐在市场的货架上摆得再多再大,消费者一进商店直接就冲心智货架上的可口可乐去,就算可口可乐摆在角落里也能被找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