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可口可乐这样处于心智货架上的商品,是不需要交市场货架的上架费的。而靠市场货架销售的产品,将花费大量上架费、入场费、条码费等各种各样的费,被渠道盘剥。 第二个发现,就是指出了「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这是太多中国企业都不知道的常识。 因为顾客心智里只能装下「品类」和「品牌」,「企业」的概念太复杂,顾客是装不下的。这就引出了企业战略,企业战略就是品牌战略之总和,离开品牌谈战略,基本上都是无的放矢。 虽然企业可以采取多品牌战略,但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多品牌战略。多品牌战略本身也有几个讲究: 注重时机,当企业的第一品牌市场格局已定(包括取得胜利主导了品类和打了败仗需要另起炉灶)时才能推出第二品牌。当年,春兰曾经一度做到了中国空调的老大,但是因为自身品类在高速发展,于是进行了多样化分兵,陆续推出了春兰摩托、春兰汽车,最后把自己搞没了。 需要聚焦品类,尽量考虑在相同品类中推出不同定位的多个品牌来占据品类。 在BAT的里,阿里巴巴的品牌是做得很不错的,基本上最重要的业务品类使用的都是独立品牌,比如淘宝、支付宝、天猫、聚划算、余额宝等等。反观京东,什么业务都叫做京东,京东商城、京东白条、京东众筹……虽然它的运营能力很强,但是在顾客的认知之战中,京东二字并不能代表如此多的东西,现在我们提到京东,还是觉得它是一个卖3C产品的电子商城,不容易做其他联想。 第三个发现,就是品牌是品类或者特性的代表。很多企业不明白这一点,于是去肆意地延伸品牌,比如说提起格力的,消费者想到的就是空调,所以格力做成全球最大的空调企业,这是少就是多的典范。 品牌形象理论很有市场,因为现在很多4A公司都是基于品牌形象来做广告。但是我们不应该关注企业成功之后的形象广告,而应该关注它们在成功前做了什么。 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辩论,说他买耐克多半是因为耐克是全球第一运动品牌。但是朋友说并不是,他是被耐克的精神「nothing is impossible」所打动。但是我告诉他这句是李宁的品牌语时,他非常不好意思。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当你的品牌领导地位树立起来了,消费者自然会有一种「所有的好东西都是你做的」这样的错觉。
*图片来源:壹伴 品牌三问 其实品牌这个东西并没有那么玄,为什么有些咨询机构、商学院把品牌讲得那么神秘和复杂?那是因为他们是靠这个赚钱的。而我们是投资机构,是送钱的,所以我更倾向给公司把品牌的事情讲得简单透彻,不会故弄玄虚。 因为品牌是最简单的和客户沟通的重要工具。任何顾客面对任何品牌,都会问三个问题:「你是什么?」「有何不同?」「 何以见得 ?」 品牌第一问:你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最简明扼要的回答就是品牌所归属的品类,品类名极少超过5个字,通常只需要两三个字。品类是顾客心智中对产品和服务的具体分类,是顾客联想到品牌之前的最后一级分类。 比如,格力是什么?我做过的测试中,听众一致回答「空调」。海尔是什么?回答总是多种多样。由于「格力」和「空调」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关联性,导致顾客对「空调」产生需求时,脑海中第一个冒出来的品牌就是格力。结果就是,格力的利润率、利润总额、公司市值都远高于海尔。 顾客需要的是品类,反过来说,就是品类代表着顾客的真正需求。强大的品牌,就是品类的代表甚至代名词。 顾客思维是「我需要一台空调」或「我需要一台油烟机」,但市面上仍然有 违反顾客思维的企业,比如他们会打出「**是白电专或「**是厨电专家」这样的伪品类和伪定位,导致品牌虚弱。实际上,顾客的思维不会是「我需要一台白电」或「我需要一台厨电」,所以这种试图代表伪品类的品牌都有病,得治。 品牌第二问:有何不同?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品牌的定位,即差异化。 这里的不同,不是企业自己认为的不同,而必须是顾客认可的有意义的不同,也就是顾客选择你的品牌而不是别的品牌的理由。企业家对自家品牌的不同总能够滔滔不绝,但绝大多数都是自认为的不同,即定位理论所反对的「内部思维」。而问一下顾客的感受,则全然不是那么回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