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科沃土董事长朱为绎认为,三类股东完全清理不掉,“但三类股东对新三板市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不应该成为IPO的障碍。” “太困难了”,这几乎是所有董秘对三类股东的态度。 由于出资人和资金来源很难穿透核查,含有三类股东(资产管理计划、契约型基金和信托计划)的公司,成了IPO路上的弃儿。同时排队的公司,都已经开完了上市庆功酒会,三类股东公司还在守望政策的进一步明晰。 新三板是三类股东的重灾区。在递交上市材料前清理干净三类股东,自然成为拟IPO公司的首选。但清理过程犹如把泼出去的水再收回来,难如登天。 读懂君在完成本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每一位新三板拟IPO公司董秘,都本能地拒绝向外界披露公司的三类股东情况,最后又都同意了读懂君的拜访。 “三类股东”将董秘折磨至身心俱疲,他们太渴望“三类股东”问题能有一个解决方案了——多一个人了解“三类股东”问题,就多一分解决的可能性。 敲诈:二级市场的三类股东生意 “三类股东”问题带给新三板企业的,不只是等待的焦虑。 谁也没想到,“三类股东”问题作为新三板企业的痛处,却成了另外一些人发家致富的商业模式。 董秘张亮在做股东核查时,发现了三名特别的股东。公司早已发布辅导公告,在一个月前,公司由做市方式转协议前后,却有三名“三类股东”通过二级市场买进公司的股票,都只买了1000-2000股。 在电话中聊了不到三句话,张亮就意识到自己遇到的是做三类股东生意的“投资者”。对方的要求很明确,图财——要退出可以,需要有“合理回报”。 双方目的明确,那就比较好谈。在几轮“友好磋商”之后,张亮和其中两名股东达成一致——大股东以月10-20%的“合理回报”回购股份。 但另外一名三类股东,寸土不让。对方开价:必须是30%的月化收益率才同意回购,“基金公司内部下达的回购收益指标,没有任何商讨的余地”。在谈判中,张亮提出要签一个协议,对方拒绝了,“你这个太复杂了,我投了100多家企业,要每一个都这样操作,就太复杂了。” 张亮最终同意了30%月收益率回购要求,尽管他认为,1000股的三类股东问题绝不会影响到公司最后的上市与否。但在清理三类股东的事情上,他已经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太多的金钱,实在没必要在1000股的小事上纠结。 张亮的公司并不是唯一受害者。三类股东问题一天没解决,三类股东生意就会一直存在。尽管遭遇道德上的谴责,但这个商业模式实在太好——几乎所有公司都会选择妥协,而做三类股东生意的人,即便买到了假IPO公司,也能从容在二级市场退出。 董秘王威所在的公司IPO申请已经被受理,王威解决二级市场进入的三类股东可能更具有代表性——股东都回购了,却无法判断是否对方是在做三类股东生意。 二级市场进来的三类股东人数多,但股票不多,有的几千股、有的几万股。王威根据持有的时间和数量给予不同的溢价回报,有的是70%-80%,有的是40%-50%,“如果买入几万股的话,最后能在这笔钱上挣10万元以上,没有依据去判断这类人的意图,因为最后结果都一样,公司想去IPO也只能先解决三类股东问题”。 如果你认为,遭遇二级市场股东敲竹杠就算清理三类股东中的难题,你错了。敲竹杠是董秘在清理三类股东问题中,遇到的最简单的问题——咬牙认赔,几万、几十万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真正的难题,出在定增三类股东——他们持有百万,千万股公司股票,所需要的资金都是数千万,甚至上亿。三类股东背后涉及投资机构和出资人,和公司之间的分歧之大,几乎无法弥合,导致解决三类股东解决难上加难。 焦虑:不清理三类股东了!闭着眼睛报 “就这样,闭着眼睛报了吧。”董秘李平权衡了一下现在公司的处境,他在赌政策早晚会出来,早晚会有一个回复的。赌一把,这也是董事长的看法。 与其花费一年时间处理公司三类股东的问题,不如早早去排队IPO,如果政策出来可以包容三类股东,那最好,公司能早早过会;如果政策把三类股东企业完全拒之门外,也可以早早退出,大不了撤回来。 赶早不赶晚,对李平来说,这是目前最适合的解决途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