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 Digg 的直接竞争对手,今日依然大红大紫的 Reddit,从创立之日起就几乎没有在界面、特性和操作流程上进行什么大的改动,一直秉承着简洁平凡,容易上手的界面。虽然 Reddit 现在看起来简陋得不可思议,但是它靠自己在内容和运营上的特色成功地牢牢黏住了大批用户,其中包括大量从 Digg 叛逃的人们。 没有形成有粘度的社区 作为一个用户产生内容的 Web 2.0 网站,Digg 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拥有高度粘性的社区。用户的忠诚度很低,一旦 Digg 改版或者做出了其它令用户不满的举动,用户随时可以用脚投票叛逃到竞争对手阵营。这种情况除了与 Digg 不强化用户关系的产品特性相关以外,还因为 Digg 一直在各种问题上犯各种错误,而这些错误的后果就是让用户在 Digg 社区中没有归属感,相应的粘度也就非常低。
例如,为了修补 Digg 在产品机制上先天存在的漏洞,Digg 从第二版开始引入了一定的算法,改变了第一版中单纯依靠 Digg 数量与 Bury 数量相减结果来决定文章条目排序的做法,给资深用户的操作以更高的评判权重。然而这一做法导致了资深用户“一言九鼎”,普通用户人微言轻的情况。再加上首页条目经常被各种付费刷排名行为污染,很多普通的 Digg 用户感到他们不管提交什么样的内容都没有意义,不会得到自己期望的结果,因而选择了沉默或者离开。 正如 TechCrunch 主编阿灵顿所说,“最后 Digg 成为了 250000 多个核心用户自娱自乐的小圈子,而对于圈子之外的大部分人来说,Digg 变得无足轻重。” 鲁莽的跟风和转型 Twitter 和 Facebook 这些新兴社交网络使内容分享变得更简单。而在 Digg 上,发一条链接需要多达八个步骤。 ——Kevin Rose,Digg 创始人 Digg 开站几年之后,Twitter 和 Facebook 等社交网络开始风行起来。社交网络中的分享更为便捷,对用户关系的强调也使得这些网站拥有更高的用户粘度。Digg 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在 2010 年 8 月的那次极其失败的大改版中,Digg 移除了大量至关重要的基础特性,却引入了个性化首页、好友之间的关注与被关注关系、好友动态推送等社交网络特性。那个时候的 Digg 几乎被改成了一个以分享链接为切入点的社交网络,和后来推出后迅速失败了的 iTunes Ping 非常类似。 这样的跟风转型行为效果非常差。在当年 TechCrunch 对这次改版的报道底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当年用户们充满愤怒的评论: 我们喜欢旧版的 Digg!我们不想在 Digg 上关注其它用户!!! 如果我要用 Twitter 那我直接就去用 Twitter 了,把 Digg 改得像 Twitter 有什么用!!! 而当时 Reddit 创始人 Alexis Ohanian 给 Digg 创始人 Kevin Rose 发了一封公开信,其中这样评价 Digg 的这次充满跟风味道的改版: Digg 的这个新版本……从各种当下流行的网站抄来一些特性,然后盲目地堆砌在一起。却背离了 Digg 的核心价值,将“把评判权还给用户”的初心远远抛在脑后。 在这次失败的改版之后,Digg 没有能完全吸取教训,后来还涉足了社会化阅读等很多其它领域,然而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背离自己产品的核心价值,盲目的跟随火爆一时的潮流,是 Digg 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Digg 留下的思考题 Digg 的七年创业不完美地结束了,然而它所倡导的“把评判权还给用户”的 Web 2.0 理念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很多互联网服务都极为重视让用户通过“顶”和“踩”等方式来评判内容,UGC 方式和社会化元素也正在大行其道。先驱者 Digg 的没落,带给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话题: “用户创造内容”是否存在先天的缺陷和硬伤?怎样进行缓解?怎样排除和弱化“用户创造内容”模式下滋生的种种干扰因素? 在“用户创造内容”大行其道的年代,传统的编辑职业在内容的创造和阅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二者之间怎样进行结合?(极客公园之前的文章《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怎样平衡核心用户和普通用户在一个用户社区中的影响?怎样在保持核心用户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同时提高普通用户对产品的粘度? 面对层出不穷的趋势和潮流,创业者应当怎样在坚持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地改进自己的产品? 除非特别声明,极客观察均为极客公园原创报道,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原文地址:极客公园目前尝试接受投稿,欢迎您来稿分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