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把钱补给真正需要补贴的人”,王永说,“补贴是一种自残行为,短期内看起来好像有点繁荣,但实际上并没有培养起任何的用户忠诚度。反而招来大量的职业刷单者,在我们的后台,刷单比例至少占到30%。” 创业大潮鼓舞了很多人的理想,资本寒冬浇灭了一部分人的希望。对这两者都深有感触的,当属微微拼车的创始人王永。他的项目赶上了创业最好的时光,产品上线短短几个月之后就受到了投资人的热烈追捧,有人甚至对其估值10亿;他的项目也赶上了创业最坏的时光,没用多久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因融资不顺倒在了资本寒冬里。 在最疯狂的时候,微微拼车每天要补贴掉100多万元,但后来证明其中30%甚至更多都被刷单者拿走了;地方分公司动辄向总部要走上百万的推广费,但结果只带来1000或者几百名新用户;员工普遍拿着高薪,学硅谷文化,每个月的水果酸奶钱都要花掉好几万。 当然,疯狂没有持续多久。 微微拼车在花掉4000多万人民币以后,彻底宣告失败。 当然,贯穿微微拼车失败始终的一个问题是——王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创业者,他把微微拼车失败80%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在公司最热闹的时候,我一度迷失了自己。” 2014年10月,微微拼车只有大约30名员工,王永的想法也很简单,公司账上有400万先用着,走一步算一步。 王永是楚星设计、品牌中国等企业的创始人,二十年来他在设计领域闷声赚钱,从未想过自己会与互联网创业发生瓜葛。 但在2014年,各种拼车软件层出不穷的时候,王永心动了。因为热衷公益,王永一直关注并推动着公益顺风车事业的发展,当他看到商业版本的顺风车如此受市场欢迎之时,便决定卷起袖管自己干。 故事回到2014年10月,微微拼车只有不到30名员工,公司账上的资金也不到400万。但凭借王永在顺风车领域的号召力,以及全国各地的合作资源,微微拼车在多个城市迅速打开了市场。 资本接踵而至。2014年12月,微微拼车拿到了400万人民币的首笔投资,投资方叫中新圆梦,对微微拼车给出的估值是8000万元人民币;2015年1月,微微拼车拿到了750万人民币的第二笔投资,投资方叫茂信合利,给出的估值是1.5亿元人民币。 “我们上了《新闻联播》,我主演的电影《顺风车》也启动了预热。”王永回忆说,当时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包括中信资本、盛大资本在内的一大波投资机构络绎不绝地来登门拜访。他们给微微拼车的估值也从1.5亿变成3亿,又从3亿变成5亿、8亿,直到10亿。王永在微微拼车大约持股70%,按照10亿估值一算,他的身价已为7亿。 “当时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成功了,非常亢奋,每天几乎十六个小时都在工作。”王永甚至开始谋划上市,谋划全球化,谋划一个规模更大的私家车共享经济平台。 中新圆梦、茂信合利都希望能投出更多的资金,但被王永以不愿出让更多股份、希望小步快跑为理由拒绝了。当投资人给微微拼车估值1.5亿、3亿、5亿的时候,如果王永拍板,钱也许很快就会到账。但王永希望听到更高的出价。 投资人一夜之间全部消失 在微微拼车最受资本追捧的日子里,有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负责人约了三次才见到王永。除了王永每日要跑三四个城市演讲、比较忙的因素外,他也坦诚,因为估值涨的太快,自己“有了傲气、不知天高地厚”。 骄傲和贪婪加在一起,让王永在犹犹豫豫的状态下拒绝掉了很多急于入局的资本,而把未来孤注一掷在出价最高的中信资本身上。就在中信资本做完尽职调查、准备开投决会之前,故事发生了致命转折——滴滴来了。 王永对微微拼车前高管们的评价是——“简历都很牛”,但对于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却不甚了解。 盲目崇拜硅谷的微微拼车管理失控 融资失败结束了微微拼车的创业之旅,但这只是表象,真正杀死这家公司的,是其在战略、团队、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王永说,对于失败他自己要承担起80%的责任。作为董事长,王永最初主导公司的战略和外部事务,但在融资、招人、技术和管理等宏观层面,他的判断力都明显不足。 微微拼车的一位前员工告诉记者,王永对于互联网不甚了解,前期他在融资方面太过乐观和傲慢,后期则没有做到当机立断。公司在用人上也没有形成规范,王永独断的现象时有发生。王永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合作伙伴,这些人给微微拼车初期的扩张工作带来很大帮助,但后来他们用尽各种手段掏空了这家公司的资金。 如果王永手下有一支称职的高管团队,微微拼车或许也不至于失败得那么突然。但问题是,没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