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这就是一种自我实力保护,用户心理活动可能是这样的:“哎呀,这个干货不错,赶紧收藏了,可不能被XXX他们发现了,这是我的知识库。“ 这其实很正常,人天生就有对比竞争意识存在,那么就会担心干货分享出去降低自己的竞争力,这对自己是不利的。 到此,其实就很明了了: 同样一篇高质量干货内容,"分享"是能够塑造个人形象和巩固社交形象地位;而"收藏"是担心干货分享出去降低自己的竞争力,它是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为。 不管是“分享”还是“收藏”其实都是一种利我心理,一个是外部塑造,一个是内部壁垒。 要是你理解了这一点的话,就会知道: 不是所有的干货内容用户都不愿分享,他们会进行权衡哪种方式更加利己。 偏向自己内部壁垒的干货内容更倾向收藏,而偏向外部塑造的则更偏向分享,而且往往“内部壁垒”显得更加利己。 总的来说,就是“外部塑造”属性大于“内部壁垒”属性的干货内容更容易被分享。 那下面,木木老贼就姑且把常见干货内容分为“易于分享”和“不易分享”二大类,供大家参考。 易于分享的干货内容: ● 思维型干货——这类内容主要是各种大咖思维方式、方法论、战略策略(不含可马上上手的操作方法)。这样的内容分享出去整个人都变牛了; ● 逼格型干货——这类内容主要是垂直领域内深度知识的挖掘、未知事物的解读、颠覆常识的拆解等等,看着就高大上,分享的人也高大上了; ● 资讯型干货——这类内容主要是很精彩、很完整、很时效的资讯新闻,分享出去那就是第一手谈资; ● 观点型干货——这类内容主要是各种独到的、犀利的、有价值的观点,分享出去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还巩固了形象; ● 开阔眼界型干货——这类内容主要是各种解密,脑洞大开知识,分析案例,数据报告等等,这种与逼格型干货类似。 ● 盘点型干货——这类内容主要是行业相关各种盘点。目前是属于比较吃香的,而且操作相对简单,就是收集、整理、分类,花时间都能做。 比如现在各大平台都在做年中各种盘点,分享率都很高。 总结:此类干货满满的都是各种社交货币,提供谈资、帮助别人、展示形象、帮助表达、显示地位等等无所不能,能很好的塑造自我形象。 最关键的是,它虽然饱含很多专业干货知识,但其实对于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没那么明显,没那么直接,亦或没那么容易,不是马上就能用。 所以,不必过于“保护”起来。 不易分享的干货内容: ● 思维型干货——这类内容和上面第一个一样也是各种大咖思维方式、方法论、战略策略。 不过,这里说的是还包含可马上上手的操作方法,马上就能用起来。这样的内容收藏更多; ● 技能型干货————这类内容主要是各种技能干货,快捷实用,马上解决问题。这可是明面上的“竞争力”,越是牛的技能越不愿分享; ● 资源型干货——这类内容主要是垂直行业内各种干货资源,越是大家接触不到的越好,当然是私藏了; ● 工具型干货——每个垂直领域都有各自领域的神器工具,如果你发现一个马上来钱的实用工具,你会第一时间分享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