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些投资人的观察,曾经许多高校教师对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这件事都是排斥的,他们更希望别人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买走,或不想参与这些事。但现在随着不断放开,不少老师开始主动思考创业、越来越多的老师愿意接触投资方。 中科创星的王博也认同类似的趋势,科研院所、高校人员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在不断向好。 比如现在当老师们有意愿去走向商业的时候,大家会激励创造很多条件去帮助他们;再比如学校承认个人发明或者科技成果在组织里面占有的比例,并且承认外来的职业经理人,也可以给这些人股权。 科研院所里也有变化,有了更多社会商业人员与科技工作者的交流,这种交流会带来的思想变化是无价的,这会使得科技工作者观念转变:你做的事,只有商业化了之后才有更大的意义。 5 在细节处,变革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 比如一位投资人曾描述他在高校的引导下,与该校一位高校老师的会面。老师非常热情的对这位投资人说到:“我其他机构我都不对接,我就相信咱们学校,学校说什么就是什么。你觉得让谁投好就投,你来决定!” 这些高校教师在进入商业社会时是有极端排他性的。他们的标准也很简单,就是信不信任。只是这种信任并非来自于商业论证,而是完全出于主观认识,很多时候具体标准只有一条:除了学校,谁都不信。 这种商业上的不成熟不仅体现在寻求投资时,更体现在老师所做的项目上。很多老师创业最讲求的是情怀,想认真的把一件事做好。他做这件事的动力很多时候并非源自于市场需要,而是实现自己的某一个想法,或者得到更大的社会认同。他们往往疏于对商业模式的探索、对盈利模式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些高校老师创业所需要的创业辅导,也许和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两样。 此外,尽管大环境向好,国家有众多政策为高校创业解绑,但真要落实到每个学校,落实到什么程度,还有一段路要走。于是现在的情况是,尽管很多老师跃跃欲试,但似乎还没有出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然,变革的节点是需要等待的。在众人都在寻找问题解法的背景下,很多投资人认为真正的突破口已经近了。
Facebook 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截图 中科创星深耕科技成果转化,已有很多实践经验的积累;一些投资人选择投高校老师团队里较为核心的学生,培养他作为职业经理人,通过老师学生之间的天然信任化解信任矛盾;西交科创基金更是一个新的尝试,这支基金依托交大校友资源,是西部第一支由学校参与出资、引领社会资本,委托专业团队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基金,多方资源的依托使得这支基金未来可期。 在社会资本不断探索的背景下,德同资本李正的预估显得越发可信:未来两年之内,西安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枷锁必将被突破。 6 近半年来,西安对创业的热忱让不少投资人感到兴奋。这个城市太缺少活力,这让人期望创业所能带来的能量是巨大的、能引领城市成长、甚至有颠覆性的。 社会热情之下,同其他创业环节一样,西安的投资圈里也有了“靠双手吃饭”和“靠嘴吃饭”之分。
有人持理解态度,毕竟投资圈也有自己的生态链。真正有钱有能力的,永远在第一线;有钱没能力的,在第二线做跟投;没钱没能力的,做FA(Financial Advisor财务顾问);没钱、没能力但是有热情的,做FA的FA。 能够形成这样完整的生态,侧面证明市场的蛋糕足够大,证明足够多的人对这座城市看好。 有人甚至非常乐观。有些没人、没钱、没场地、没资源的人混进投资圈,起码能形成对比作用,凸显出哪些机构和投资人在正经做事。 这些笃信市场规律的投资人们,对创业这个大行业里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乱”显得云淡风轻。他们相信“乱”是环境向好的信号,是发展过程中所必然遇到的阻碍,甚至政府都不需去甄别其中真伪。 我们只需要等待潮水退去,总能看见谁在裸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