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即便你是第一个开发出一款新装置抑或是处理难题来帮助消费者的公司,如果这需要等待数年或几十年时间去培养一个市场来接受这种产品,那么你的发明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无用的。 确切来说,像谷歌以及Facebook这些公司的策略其实就是凭借出色的产品来打入现有的市场。 当然,苹果在上线iPad以及iPhone产品的时候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它成功劝服消费者放弃他们之前熟悉的掌上电脑,而是采用了一个更好的产品。苹果知道市场渴求的是更快、更稳定、更方便携带的计算机设备,而它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误区3:你需要构建的是一个能吸引大众的产品。 创业新手们通常会误认为企业要想获得成功,那么创企就必须尝试开发一个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的产品。 为此,缺乏经验的创始人就会不断修改自己的产品理念并且添加一些额外的功能,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购买他们的产品。 他们试图创建比Facebook规模更大、更好的平台并将其推广到大众市场中,而与此同时他们忘记了Mark Zuckerberg和他的同事在一开始就从未把任何一个大众市场当做是目标市场。 事实上,Facebook最初是想通过常青藤学生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这是一个小众化市场。最优秀的产品通常是那些在一开始试图让少量用户满意的产品,之后再拓宽到更大的范围。 苹果推出的iPhone产品,其目标受众是极客(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狂热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以及“科技潮人”;特斯拉的目标受众是那些高净值资产科技爱好者;Pinterest创业之初的规模非常小,以至于他们在早期可以同大部分用户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与“成功初创企业总是可以成功进入主流市场”的传闻相悖,现实情况是主流市场通常是初创企业的坟墓(特别是那些着重于科技的创企)。 初创企业之所以难以赢得主流消费者的芳心,原因在于这部分消费者不信任新的技术:他们寻求的是安全、有品牌的解决方案,而大多数初创企业才刚刚起步、前途未卜,产品是否实用也尚不可知。 作为初创企业创始人,你应该着重关注的是早期市场——而不是主流市场。 在20世纪中期左右开始,美国传播理论家兼社会学家Everett Rogers开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颠覆性科技产品会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所接受,包括创新者(innovator)、早期应用者(early adopter)、早期大多数(early majority)、后期大多数(late majority)和滞后者(laggards)。 创业者的重心不应当放在大多数人群体或是滞后者群体,而是要关注创新者以及早期应用者——也就是那些会被新事物所吸引、敢于尝鲜、资金使用合理并且经常与其他创新者进行交流的人。 这两组消费者宽容且急于尝试新创意和新技术,因此他们也就是产品反馈的主要来源。 《跨越鸿沟》的作者Geoffrey Moore进一步发展了Rogers的理论:他认为初创企业必须要成功主导早期应用者市场——修补错误、对消费者的问题进行回应、赢得用户的芳心并且一步步打造品牌声誉。之后,他们才有可能“跨越鸿沟”,在主流市场中大获成功。 误区4:只有当你筹集到大量资金,初创企业才能成功运营。 许多首次创业的人都相信一句老话:“要赚钱,你得先有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然这句话是正确的:零投资初创企业注定是会以失败告终的。但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初创企业不需要拥有大量资金来获得成功。 营销专家、作家、风投Guy Kawasaki对此给出了很好地阐释: “如果你选择为你的初创企业筹集过多的资金,那么这很可能会造成一个结果:一部分人会干活,一部分在模仿第一部分人干活,还有一部分人不干活。你的工作职衔会越升越高,但却无所作为......要想成为成功的创业者,你有责任去保证自己内心的理智,严于律己,拒绝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最近的一个典例就是Color Labs的失败。 Color是一款类似于Instagram的照片分享应用。不同于Instagram,Colar的创始人筹集了4100万美元资金,然后花了35万美元购买了color.com网址,还聘请了来自苹果和LinkedIn等顶尖公司的38名员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