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激情》,美国人拍得不错;若论打斗,谁拍得过香港人?我想让他们两者结合。”中美制作团队碰撞出的火花,令《战狼2》看起来有好莱坞动作大片的节奏,但讲述的故事和传递的价值观念是原汁原味本土化的。 向吴京讨教跨国合制的经验,他没有直言,而是先与河豚君聊起了晚清洋务派张之洞,以及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到底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其实能拿来用就是好的,”在他看来,如果是拍给中国人看的片子,一切外来技术都要为自己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输出而服务。 “我给他们规定我要的目的,规定动作你给我完成,其他我不管,然后中间加入自己的文戏。对不起,我可不是在拍美国大片,对方要完成的是我的意志。”说到这里,吴京忽然转身秀了秀T恤背后的slogan,“虽远必诛的组服背心,老外也得给我穿上,咱也意淫一把!”他哈哈大笑。 大国沙文主义? 都是一张护照惹的“祸” 如果说上一部《战狼》,主题仍然围绕“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御敌心态展开,这一部则上升到了撤侨援非的人道主义精神,走出国门的冷锋需要拯救的不仅是中国公民,还有大量在中国工厂的非洲员工。 这难免让人联想到以往好莱坞动作大片中的救世主心态:亚非欧大陆战火蔓延,美国英雄临危受命,好像全世界甚至银河系都等着被拯救。但《战狼2》并非英雄主义赞歌或者大国沙文主义宣言,而是源自吴京早年的心结。
6岁开始习武,又是全国武术冠军,吴京从小就游历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那时候办签证,麻烦的呀....中国护照当时到哪儿都是处处受阻。” 被拒签后,一些女孩在使馆门口失声痛哭的景象令吴京记忆犹新,那时候他想不通:为什么在国外演出时,大家对中国功夫纷纷叫好,中国护照却不能受到同样的尊重? 这种愤愤不平在吴京心里埋下了根。直到近年来,利比亚、海地撤侨事件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崛起的希望。 这种情怀融入到电影中,变成了《战狼2》最后令人触动的一幕:当政府军与红巾军激烈交火,冷锋站在车头,臂膀上绑着中国国旗为大家开路,冒死穿越交战区。
“这几年中国的力量强大了,虽然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但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外界还有很多战争在发生。”《战狼2》里的撤侨场景很残酷:中国脸就相当于一张通行证,可以优先坐直升机走,非洲工人只能继续在灾区听天由命。那一刻,众生脸上的表情仿佛定格:有人出离愤怒,有人坦然自若,也有人羞赧无比。生命同样宝贵,为何要区别对待?这也是吴京通过电影留下的反思。 很多时候,一旦被打上“主旋律”标签,电影就被自动带入了刻板宣教、人物脸谱化、强行爱国的印象。在这方面,《战狼2》的情绪过度比前作自然许多。
“第一部的时候还是有点像喊口号,”吴京承认,“但既然已经成功了,那这部我就希望转换手法,以一种默默无形的方式,把血性、热血的精神渗透进去。” 《战狼2》没有了浩浩荡荡的军力炫耀,甚至冷锋都不再是一个军人,他只是一个犯过“罪”、跑遍大半个非洲只为替爱人复仇的落魄男人,与人街头拼酒,一边大声叫嚣着胜利,一边泪流满面。 但还是有那么一口气在,这撑着冷锋经历无次数生死劫难后保留男儿本色。在戏外,《战狼2》剧组也仿佛赌了一口气,按照吴京的说法,“你们有《速度与激情》,我为什么不能有坦克漂移?”因此,片中无论“达康书记”吴刚还是常演花美男的张翰,都是自己完成实打实的动作戏,开着40多吨的坦克与海外雇佣军进行近搏大战。 “你要让人家赚到钱, 人家才会让你赚到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