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总会听到有人说,运营需要节奏感,这是可控的;而freestyle却是一种即兴表演,这是不可控的。或许正如本文作者的观点,若你真把运营做成一种freestyle的风格,估计得跪。挺不错的切入点,enjoy~
逛吃逛吃逛吃……是吃货的节奏; 脚尖脚跟脚尖踢……是踢踏舞的节奏; freestyle……是综艺大咖的节奏。 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得先来搞清楚——当我们在讨论运营节奏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研究什么? “运营动作”背后的思路和计划怎么形成? 完成这些“运营动作”的资源规划怎么分配? 被用户所感知到的“运营动作”怎样较好? 以上,正是这篇文章主要想探讨的3个问题。 那先回到标题:为什么说,运营成freestyle,估计得跪? 因为即兴表演对运营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可控,且很难与目标强挂钩的冒险。没有计划,没有侧重,没有松紧……那简直,真的,乱弹琴啊。 不可控的点:你不能确定在某时某刻,某场景,你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完成你某个脑洞;你不能确定当某时候需要A类思路的时候,你习惯的B类思路能够“应急”派上用场;你也不能确定这个时候你做了A事情就万事大吉,因为可能忽略了B事情也是这个时间段重点。 难以与目标挂钩:你特别精彩的在A点上有个非常棒的灵感,然后你扑过去,做成了A,然后回过头来,很可能发现自己做成的A,可能都不是这个阶段的重点。也非常有可能自己成了非常执行的角色,任何人,任何老板来跟你抛个点,你都吭哧吭哧地去做,然后自己核心要的内容可能又游离了。 再顺着3个核心问题,我们一起往下吧~ key1:怎么形成所谓的节奏?根据什么去确定节奏? 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节奏一定是为了达到目标而设定的。 为什么各种平台要去造那么多“节”和“日”?一定是为了达成某个整体的业务目标,比如销售额,比如品牌心智等等。这些凸起、放大的“节”“日”只是运营节奏中的高点。 切忌:为了搞个看起来很酷炫的“节”,然后开始YY怎么去落地活动。 而在每个阶段中,也应该常常回顾目标,这个时期重点的目标是什么?——建立品牌认知、促进销售转化、扩展业务覆盖等等。再根据目标去确定,每个阶段是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去影响用户,还是用“集中曝光”“事件营销”还是什么方式。 节奏意味着有高有低,有主有次,有松有紧,得控制疲劳度。 梁静茹歌里“天天都是情人节”很甜很腻,然而如果放到正常的运营节奏上,用户感知到的一定的是审美疲劳。不可能天天都搞双十一,亢奋久了,再怎么惊喜也显得平淡无奇,另外现实中资源(创意、时间、经费、精力等)也是有限的,不要冲着天天打鸡血去。 “大招”还是要憋,不然就没了“惊喜”。最常见的做法是结合一些固定的节点。比如对于电商平台而言,每个类目或者品类都有自己的“淡旺季”,拿电器类目举例:春天主打抽湿机、烘干机,夏天主打空调、冰柜、电风扇,秋天开学季主打学生电器(宿舍火锅、电吹风、小功率台灯),冬天卖电磁炉、暖风机等等。 贴着用户场景去设置节奏,是比较自然,接受度和转化率会比较高的。千万别盲目“贴热点”,有些热点,其实和自己的业务范围其实没太多关系。硬是要搞一腿,反而显得有点“尴尬”。 key2:怎么规划、分配资源? 以单一运营项目为例,我一般是这么看的: 第一步:先拆解下这个运营项目包含几个重要的部分,或者重要的流程性节点 这是实打实的运营节奏,有时候,也可以等于“项目管理”。 举个例子,我做的是一个神经网络式客户体验管理平台(9点电台),因为它要不断输出各个板块的能力,去支持不同业务线的自运转。那么对这个项目而言,它包含这么几个环节—— 明确板块能力点(能支持什么场景、解决什么问题) 确定对方业务需求(希望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时候解决) 沟通接入方案(是否支持他、用什么主要能力模块支持他) 各业务准备(数据、产品、视觉等) 上线后推广(面向合作对象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