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上线了名为“想法”的功能,用户可以在这里发布文字、图片、链接,可以在单独的想法页面浏览所关注或被推荐的信息流,知乎还运营了一个名为“很有想法”的专题页面,来整理当天的好想法。看上去这就像一个站内微博,也有人说这是知乎的朋友圈功能。从给予想法仅次于“首页”的一级菜单来看,知乎对于“想法”这个功能还是寄予厚望的。
那么,为什么知乎要做碎片化信息流?推出这个功能,知乎究竟是因何想法呢? 不是要抄微博或者头条的后路 我看到一些媒体评论说知乎此举是要做第二个微博,形式上看是这样的。 最近一年,碎片化信息流大受欢迎,微博之后,今日头条上线“微头条”功能,想要成为第二个微博。有意思的是,微博和今日头条也都上线了问答功能,与知乎形成一定的竞争,知乎上线信息流功能,看上去是有反攻之意。从体量来看,微博市值200亿美金,今日头条最新一轮即将落地的融资,估值也有望达到这个体量,两者都是知乎的20倍,因此做信息流也让知乎更具想象空间。
然而答案恐怕并非如此,我们先来看看知乎自己是怎么说的。 知乎想法的产品经理孙妍在知乎问答中明确表示了知乎对想法的定位,强调此举与社交无关: “对知乎来说,短内容也是创作的一种方式,一样可以产生有价值的讨论氛围,尝试短内容并不意味着自己变得更重视社交。” 知乎CEO周源则在站内回应这是一种短内容创作场景: “短内容创作场景很有价值,知乎肯定是要做的,把发布端和阅读端做好,其他都不做。” 因此可以看到知乎对于“想法”的定位是短内容创作场景,目的是要形成更好的讨论氛围。 在形式上它与微博、今日头条“微头条”、以及朋友圈都很相似,碎片化的内容创作、支持文字+图片+链接,呈现形式为信息流。然而本质上却有不同: • 微博门槛最低,强调人人可分享一切内容,本质是内容大杂烩,兼容并包; • 今日头条“微头条”眼下主要是自媒体在创作,PGC属性大于UGC,但理论上还是在复制微博; • 朋友圈则是封闭的,面向特定人群的分享,封闭式讨论,不鼓励二次分享(链接除外),因为有社交压力所以分享的内容更有局限性一些; • 知乎不想做第三个微博,也不是第二个朋友圈,不论是周源还是产品经理孙妍都提到了“创作”一字,既然是创作,就意味着“想法”需要的是更专业的内容,不会期望有类似于今天吃了啥、我现在哪里、我的心情如何,这样的碎碎念内容,说白了,知乎还是想要围绕知识分享做产品。
就是说,微博、朋友圈是要告诉大家“我在干什么、我关心什么、我在想什么……”,微博的slogan现在还是“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儿”。知乎想法强调“我在想什么”,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及就此进行讨论。因此,在互动形式上,对于想法点赞,不是用的社交网络上熟悉的“大拇指”或者“红心”,而是“掌声”,只有对想法欣赏才会报以“掌声”,从这个细节能看出知乎对于想法的定位。说直白点,微博、微头条就像是一个人头攒动的广场,朋友圈是一个像家一样的小房间,知乎想法则是一个讨论特定内容的会议室。 知乎“想法”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从周源等人的言论来看,知乎想法就是要满足用户短内容创作的场景,今年初,知乎完成1亿美元D轮融资后,周源发了一封内部信,给知乎2017年提出了三个目标,第一个就是“为广泛知识消费者开拓新场景”,“想法”正是为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重点行动——截至目前,知乎2017年最重要的新功能貌似就是“想法”了。 为什么“想法”这个功能,就能开拓新场景呢? 知乎眼下的内容创作门槛过高。知乎用户“欲三更”在评价知乎6月网页版改版的知乎答案写到: “(知乎)重视移动app 没问题,前端投入少也没问题,但是知乎和大多数网站不一样,知乎是依赖 pc 前端的。没有 pc 端,就没有排版严谨的答案,作者体验不好,就会倾向于更少创作。你能想象有一天知乎上的答案和专栏都是用手机打出来的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