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EMUI软件总体的人员投入成本超过2亿美元,配套的研发硬件环境投入也是惊人的,不仅包括老化测试装置的5000万美元,还做了很多系统效能的测算试验。武汉研究中心,1万个测试盒子,每个盒子8台试验手机,8万台手机24小时按照编写的满负荷操作模型挑战着安卓老化的极限。 不仅华为,实际上竞争对手小米也在操作系统MIUI上投入巨资,营销推广一波一波从来没有中断过,小米也有接近3000人的软件团队负责这方面的研发和迭代。另外三个中国市场的竞争者OV和金立同样分别拥有差不多2000人的软件研发团队,但他们的研发讨巧而容易被传播,竞争对手大量的“黑科技”基本上覆盖了主流人群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华为的解决方案是对底层进行颠覆式改写,这是华为典型的“黑科技”模式,但用户感知到18个月不卡顿的设计效果需要很长时间。现实中,竞争对手则围绕软件应用类创新进行“黑科技轰炸”,让华为手机一直淹没在对手的海量传播中,进退失据。 公司内部对于如何应对产生巨大分歧:一部分人认为:销量低于500万台的产品都应该算是“小型机”,华为是矩阵式黑科技研发,没有必要对于低于500万台成熟使用的技术做“黑科技”式宣传,这不严谨。反对观点针锋相对:再好的技术都需要让用户认知,华为的“黑科技矩阵”必须传播出去。领导也很纠结:单点传播“黑科技”的叫法跟随对手是否会被带进沟里?“黑科技矩阵”的战略则听起来也不太容易被理解。 “黑科技矩阵”到底有多复杂?为什么公众很难理解华为的黑科技?周掌柜团队根据访谈信息用图表进行了还原,如表1:华为终端“黑科技矩阵”。
探究起来,华为手机的“黑科技矩阵”传播的最大障碍在于过于严密和专业化,是分层次的研发梯队,科学、技术研发、黑科技应用、能力开发和产品落地实际上是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最基础支点是“华为集团基础研发大平台”,华为终端业务的核心研发都是背靠集团的长期技术积累的,比如:终端测试实验室有9类23个,7000余台高精尖设备,280项测试能力世界领先,2项国内唯一,这些内容很多都是2012实验室长期技术积累的结果。集团的加持保证了华为手机底层的材料、通讯、品质、用户体验的国际领先性,但为此终端也需要在内部结算每年支付集团大平台几亿研发费用。 华为终端黑科技矩阵最核心的两个层次是“底层颠覆工程”和“黑科技小组创新”。颠覆工程的定位通俗的说就是“安卓手术”这样长时间、大手笔、高强度战略性技术投资,华为喜欢在未来10年技术趋势上押注别人望而却步的赌注,安卓手术之外,麒麟芯片成功前后经历了快十五年,据说两三代华为人为此奋斗坚守。而华为徕卡的拍照技术研发虽然只有2年多的应用,但是已经规划了未来5年在德国徕卡合作实验室的深度规划。 “黑科技开发”则更加显性一些,顾名思义就是持续跟进某项技术的研究和商业化,比如石墨烯电池研发,比如把金融级芯片解决方案做手机里了,芯片有安全能力之后:替代U盾、车钥匙、门禁、电子身份证等。“黑科技应用“则是华为体系对标外部“黑科技”的主要形态,都是用户容易感知的功能,比如:“安全支付”、“手机找回”、“多角度录音”等,每一个功能在华为手机都有一个20-30人的小组来承担,这样的小组一共130多个。 可见,华为终端的“黑科技矩阵”是底层研究加应用的饱和式研发,全世界拥有这样大手 笔投入的公司只有华为和苹果,一般的中国公司不太愿意把钱花在不容易被感知,不好宣传加分的地方。而这背后也是华为研发投入位列中国公司首位的根本逻辑。 虽说华为手机设计“黑科技矩阵”是战略选择,但这样的投入规模华为内部也存在巨大争议。据说很多华为高层都有这样的疑问:华为手机是否需要维持这样高成本的大规模研发团队?为什么不能像竞争对手一样仅维持简单的功能点?是不是开发的太多了?批评者直言不讳的说:华为手机1万人的研发团队是所有竞争对手人数之和,但并没有独霸一方的气势,研发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也有人说原因是缺少用户导向,没有灵气。 (责任编辑:admin) |